首页拉祜族拉祜族文艺

拉祜族小三弦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连翘 发布时间:2011-11-12

拉祜族小三弦,是拉祜族、佤族和哈尼族爱尼人的弹拨弦鸣乐器。因拉祜人最为喜爱而得名。流行于云南省思茅地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临沧地区沧源佤族自治县等地。

【故事传说】

在澜沧的拉祜族村寨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很久以前,天宫的桃花仙子为了消愁解闷,送了一把弦子要拉祜人弹奏。三弦拉祜语称滴,原只有一条弦,音响较单调,后来改作两弦,音色还是不好,最后才成为现在的三弦。旧社会,拉祜人不堪忍受土司头人的压迫,经常起来反抗。有个起义首领叫李金保,是位有名的三弦手,起义失败后被俘,在要杀他的头天晚上,官家同意了他再弹一次三弦的请求。李金保悲愤地弹了一夜,鸡叫头遍时琴声戛然而止,他准备着去慷慨就义。可是官家太太、小姐们在通宵听琴,她们正听得如痴如醉,琴声戛然中断,她们余兴未尽,还想继续听下去,便要求免去他的死刑。土司无可奈何,迁就夫人和爱女,李金保免去了一死。刚直的李金保不愿为官家弹琴,他躲进深山隐居下来。后来,这首由他创作的乐曲称为“起死回生调”。拉祜人弹奏的三弦,也从此流传开来。

在沧源佤族山寨,传说从前有一家人很不和睦,经常吵架。有个老人砍来一段茶木,照木勺的样子挖空,蒙上蛤蟆皮,拴上三条弦,制成了三弦,用它弹奏出美妙感人的乐曲,不和睦的人家听后,再也不吵闹了。老人对他们说:“这三条弦好比是一家人,内弦是母亲(母弦),中弦是父亲,外弦是儿子(子弦),一家人要处得好,就要把弦调得准,才能弹出悦耳的曲调来。你们要和睦相处,生活才能美满幸福。”从此,这家人在三弦乐曲的感染下,生活一直很和睦。此后,三弦便流传开了,只要一弹起它,不分民族、性别和年龄,人们都能和睦地在一起欢乐歌舞,用它来“谈情”,建立起和睦幸福的家庭。

【音、形、制独特】

形制比较独特,它不仅与汉族的小三弦有较大区别,也与云南其他民族的小三弦有显著不同 ,但却与广西壮族的三弦相仿(只琴箱不是筒形),琴体小巧玲珑。多使用一整块梨木、果木或其它硬杂木斫制而成,当地则用糯梨木或茶木制作,而以茶木制作的音质最佳。也可琴箱单独制作,然后装入琴头、琴杆。它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成,规格大小不一,全长40厘米~60厘米。共鸣箱(琴鼓)呈扁圆形,琴框上、下开有装入琴杆的方孔,正面以蛤蚧皮、羊皮、蛇皮或蟒皮蒙面,并用竹钉固定,后面设有木制并镂空各种民族图案的音窗。琴箱直径8厘米~12厘米、厚4厘米~8厘米,较一般三弦为小,故可使发音坚实、脆亮。琴头为扁铲形,上部较宽,顶端朝后呈弧形弯曲,下部中间设有弦槽或弦库,明开的弦槽中间通透,暗开的弦库则由背面开槽、正面雕以图案花纹为饰,琴弦由下方的弦孔中穿出。琴头两侧设有三个短而粗的硬木制弦轴,置轴为左二右一,这与其它三弦的左一右二也显著不同。琴杆短而宽,呈半圆柱状体,上方设有金属山口或在山口处嵌以金属薄片,正面平坦为按弦指板,其上不设品位。琴箱皮面中央置有一截铁棍为琴马,下面垫以一枚旧时的铜币、银元或一块薄铁片。张以三条钢丝弦,弦径一致。拉祜族小三弦制作精细,一般多在琴头、弦库和音窗上雕刻出花纹图案。小三弦采用金属山口、琴马和同样粗细的钢丝弦,使其具有独特的音色。?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