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哈萨克族哈萨克族历史

哈萨克族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及其发展(五)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连翘 发布时间:2011-11-10

准噶尔贵族和哈萨克族之间的战争虽然从1723年一直延续到1756年,但哈萨克人民始终没有被消灭。哈萨克人民在本民族的英雄勇士们的率领下(大玉兹沙伯热克、中玉兹的哈班巴依、包葛巴依、小玉兹的塔依拉克等),从战争一开始就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游击战。在这些英雄勇士们和大玉兹的托列毕、中玉兹的哈孜别克毕和小玉兹的艾依铁克毕等人的倡导下,哈萨克族三个玉兹的可汗苏丹们于1728年年聚集在西门凯特附近的奥尔达巴斯山上,决定建立共同抗击入侵之敌的联盟,并推选小玉兹可汗阿布勒海依尔为哈萨克军队的指挥,而由哈班巴依率领的,且有著名勇士们组成的部队则是哈萨克军队中真正在前线作战的部队。

在1728~1730年间,哈萨克军队数次沉重地打击了入侵哈萨克地域的准噶尔军队,从中玉兹和小玉兹的许多地方赶出了准噶尔军队,捍卫了祖祖辈辈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的故土,保卫了民族尊严。

在哈萨克人民遭受灭顶之灾的时候,中玉兹的年轻苏丹阿布贲登上了历史舞台。最初,他亲自参加了决定性的重大战役,以自己的勇猛机智受到人们的关注。

1731年,小玉兹可汗阿布勒海依尔臣服了沙俄,而且还挑唆大玉兹、中玉兹的可汗苏丹们与自己一道盟誓投靠沙俄。但哈萨克中玉兹是有尊高威望的苏丹阿布勒曼别提、阿布贲等没有响应。看到他们没有去,中玉兹可汗赛莫克也没有参加盟誓。而大玉兹地域的大部分哈萨克人这时已受到准噶尔贵族控制。在这种危难关头,抗击准噶尔贵族入侵的重任就落在了哈班巴率领的人民英雄勇士和由阿布勒曼别提、阿布贲率领的具有威信的苏丹们的肩上了。

1734年,中玉兹可汗赛莫克去世,阿布勒曼别提被推举为可汗。但是,阿布勒曼别提只是名义上的可汗,中玉兹真正的统治者是阿布贲。为了抗击准噶尔贵族的入侵,他将哈萨克族三个玉兹的统治者和勇士们聚集在了自己的身边,同他们以诚相见,和睦相处,并肩作战,并组织了一支威震天下的骑兵部队。从他个人的角度来说,他使人民认识到了自己是一个勇猛过人、智慧超群的英雄,而且还是一个足智多谋的指挥家、军事家。关于李的历史记载,不仅见于哈萨克人民18世纪的民间英雄史诗,而且还见于中国、俄国和其他相邻国家的历史档案中。根据阿布贲的后代,19世纪的哈萨克族学者乔汉·瓦里汉诺夫的文章《阿布贲》记述,18世纪:“据所有派遣到哈萨克汗国的俄国使臣们说,那时,谁是真正的可汗并不重要。熟知哈萨克汗国情况的铁富可列夫说:“阿布贲苏丹是哈萨克权贵中最富于计谋和威望的人,”铁富可列夫是沙俄征服了哈萨克小玉兹可汗阿布里海尔时派遣的使臣。

清政府为了彻底平定中国西部准噶尔贵族的叛乱派去了大量的军队。当清政府的军队到达蒙古人和哈萨克汗国交界处时,他们首先与阿布贲苏丹取得了联系。清政府宫廷历史档案记载和哈萨克民间英雄史诗以及历史传说都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可以推测,准噶尔贵族向哈萨克汗国发起大规模进攻始于1723年。到了1728~1729年间,这场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到了1745年,准噶尔贵族的首领噶尔丹策零死了之后,他们为争夺权力而产生内讧。在权力争夺之中占了上风的拉玛达尔加登基之后,曾与他争权夺利处于败势的达瓦齐和阿穆尔沙那投靠了哈萨克中玉兹的阿布贲可汗。决心巧妙地利用准噶尔贵族之间的矛盾,通过让他们自己攻打自己的妙计来削弱他们的力量,分化瓦解他们的阿布贲苏丹拒绝了拉玛达尔加关于遣迫达瓦齐和阿穆尔沙那的请求。达瓦齐和阿穆尔沙那于1752年从阿布贲苏丹身边回到了准噶尔之后,杀掉了拉玛达尔加,达瓦齐升至浑台吉之尊位。之后,阿布贲苏丹又巧妙地利用了达瓦齐和阿穆尔沙那之间的矛盾,帮助阿穆尔沙那和他的邦任胡阙依特台吉班居尔,出兵攻打准噶尔西部边境。实际上从1745年开始,哈萨克军队开始进行反攻,到了1752~1753年间,则进入了决战阶段。

1754年5月,乾隆皇帝为了彻底平定准噶尔权贵发动的西部(现在的新疆)暴乱,从两个方向派出军队进行讨伐。之后,阿布贲苏丹率领的哈萨克军队的反攻更加猛烈。1754年10月,阿布贲苏丹联合阿穆尔沙那攻打达瓦齐的主力军——巴特玛齐林和叶林从等人的万人部队。齐心协力向达瓦齐(准噶尔贵族)的主力集结地伊犁发起进攻时,首先扫荡了博尔塔拉一带。实际上,这时准噶尔贵族的军队受到了夹击,东边是节节逼近的清朝军队,西边又是步步为营的哈萨克军队。

清朝军队平定了达瓦齐贵族后(1755)向哈萨克边境的军队发出了如果哈萨克人不臣服也不与他们为敌;如臣服,就与他们的苏丹可汗们接触,给他们以尊重和权力,让他们安居原地的命令。在另一个命令中则令部下:“……与哈萨克人取得联系,臣服与否是哈萨克人的自由,军队只镇守边防,不能越境侵犯他们”。在哈萨克苏丹可汗们之中,首先与清朝军队指挥谋面的是阿布贲苏丹。清朝派去消灭阿穆尔沙那的军队指挥,决心按照可汗之令消灭曾经投靠哈萨克人的阿穆尔沙那。1756年,乾隆皇帝要求阿布贲苏丹不再帮助阿穆尔沙那,并逮捕他。(《平定准噶尔方略》)已觉察到阿布贲会将自己逮捕起来的阿穆尔沙那又返回了塔尔巴哈台举行暴乱。但是,他的这一举动反而加速了自己的彻底灭亡。

清政府为消灭阿穆尔沙那于1757年6月7日在阿亚阔孜会见了哈萨克中玉兹可汗阿布贲派遣他到依连哈布尔哈(由伊犁将军兆惠率领)清朝伊犁参赞大臣富德那里。而且还给乾隆皇帝书信一封:“哈萨克汗阿布贲……为首之人,自应主张。我等自臣祖客什木汗扬吉尔汗以来,从未得通中国声教,今祗奉大皇帝谕旨,加恩边末部落,臣暨臣属,靡不欢忭,感皇仁。臣阿布来愿率哈萨克全部归于鸿化,永为中国臣仆,伏慕中国大皇睿鉴。随具表示并进马四匹,遣使享集噶尔等11人朝觐”。

1757年秋天,由富德率领的前去追剿阿穆尔沙那的清朝军队到达哈萨克大玉兹所属地域时,大玉兹统治者艾布勒依孜汗和托列毕等表示将率部臣服于清朝。中玉兹和大玉兹归顺之后,从1762年起哈萨克小玉兹也派遣使者到北京觐见乾隆皇帝。关于哈萨克族三个玉兹派遣使臣的问题,《清高宗实量》、《新疆简史》都有所记载。

当时,哈萨克使臣们都从哈萨克大草原的东部通过叶尔齐斯河到乌梁海,再由现在外蒙的乌拉斯台去北京觐见。返回时也多经过这条路(《平定准噶尔方略》)。他们执使臣呈文,并受到相应的礼遇。

清朝政府和哈萨克三个玉兹可汗苏丹们之间往来的增加,也促进了商业贸易。1757年7月22日,阿布贲可汗谒见了清朝军队的统领兆惠,讲了关于在乌楞格尔举办贸易集会一事。而兆惠则认为乌楞格尔不合适。从1758年7月起,同意在依连哈布尔哈及迪化为哈萨克人专设贸易场所。经过一段时期的准备,建立了哈萨克人所需的绸缎、棉布、茶叶及其他商业贸易点、交换点,并制定了买卖方法。并表示要从哈萨克人那里多买一点军马和农用役马(《平定准噶尔方略》)。“据象努山这样的人禀报,哈萨克人哈班巴依……赶着300多匹马于9月17日到达迪化做生意” (《平定准噶尔方略》)。这一类记载可以说明哈萨克人当年,即1758年就开始向这里派遣商业驮队。据史书记载,伊犁一带从1761年开始、塔城一带从1764年开始哈萨克人就在以上两地进行着自由买卖。据兆惠和其他人禀报,哈萨克商人甚至通过吉尔吉斯到了现在的南疆(喀什)一带。

这一时期,清朝政府与由阿布贲汗为首的哈萨克可汗苏丹们之间的往来更加频繁了,据宋倭在他自己的著作中记载,阿布贲汗于1757年与参赞大臣富德见面之后,“于1759年派养子在厄热斯到北京入觐”,从1760年又派都拉提胡力去热河(松筠《新疆识略》)。“阿布贲统辖44个部落,生活在阔克切山脉附近的游牧民族之中,距伊犁三个月的路程” (松筠《新疆识略》)。“阿布贲之子瓦力苏丹1769年进京入觐,1782年称汗。阿布贲的另一个儿子艾迪力(王公)曾于1773年谒见皇帝,并统辖着乌孙二十五个部落。他们居住在距伊犁几日之遥的地方” (松筠《新疆识略》)。也就是说,我们从清朝宫廷文书记载以及在此基础之上撰写而成的《新疆简史》中了解到有关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哈萨克人与清政府之间往来日益增强的许多史料。

当时,(18世纪中叶至末期),阿布贲可汗的政权范围并没有局限在哈萨克中玉兹之中,而是扩展到了大玉兹的一部分部落之中。有关他的儿子艾迪力掌管乌孙25个部落的记载就证实了这一点。而且还有许多关于大玉兹可汗艾布勒波依孜家族人员前去觐见皇帝,以及其政权范围等方面的记载。他于1764年派遣了由沙依别克率领的使团前往北京。在他的孩子们中间,1768年是阔格岱、1783年是哈岱、1786年是阿哈岱、1790年是阔格岱先后去了北京。而这个阔格岱当时是哈萨克中玉兹12个阿巴克克烈的首领。

清朝政府与阿布贲为首的哈萨克中玉兹、大玉兹可汗苏丹们之间的往来频繁,进一步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这一切都为早在13世纪初由于成吉思汗的统治而离乡背井,然后在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因遭受准噶尔贵族的抢劫、侵扰而无法返回故土的大玉兹及中玉兹哈萨克族人民逐渐返回故土创造了条件。

中国哈萨克族人民现在居住着的新疆北部和东部一带曾经是与哈萨克民族有着渊源关系的古代部族休养生息的地方。

据中国史书记载,天山、阿尔泰山、塔尔巴哈台山脉、准噶尔盆地以及伊犁盆地都是与哈萨克民族的渊源有着密切关系的突厥、突骑施、克普恰克、基马克、阿尔根、乃蛮、克烈、蔑儿乞惕、札剌亦儿、弘吉剌惕、瓦克等部族的故地。

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已各自成为强悍部族的乃蛮、克烈、蔑儿乞惕、札剌亦儿、弘吉剌惕、瓦克等都是曾在现在外蒙古的鄂尔浑、吐拉、塔木尔河流域、杭盖山至阿尔泰、塔尔巴哈台山脉及叶尔齐斯河等地居住生活的突厥部族。当时,已开始迁徙的哈萨克部族就来到了西部及北部(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和中亚地区)与他们有相同语言、风俗习惯的突厥部族生活在一起。

从1750年起(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暴乱之后)哈萨克人民就开始考虑迁回自己故土的问题。特别是乃蛮、乌孙、克烈、瓦克等部族已开始返回伊犁、塔尔巴哈台、阿勒泰、博尔塔拉等地。实际上这并不是迁移到新的居住地,而是真正意义上的重返故土家园。

据中国史书记载,哈萨克中玉兹当时曾居住在伊犁西北部一带,后迁至东北部。1755年,在清朝政府平定准噶尔暴乱时,又迁移到叶尔齐斯河北岸一带居住(《清高宗实录》)。看来当时一部分乃蛮人曾居住在大玉兹地域,而且史书记载:“大多数乃蛮人居住生活在塔尔巴哈台一带,叶尔齐斯河上游和靠近中国边界的地方”(阿·依·列夫申《吉尔吉斯——哈萨克各帐及其草原的叙述》)。

据《东方五史》一书的作者,曾长期生活在哈萨克族人民当中的塔塔尔族史学家库尔班艾力·哈里迪记述,在哈萨克族人中最先迁徙的是乃蛮部族所属的克宰依部落,他证实了克宰依人是于1757年迁到阿亚阔孜一带的这个事实。这一年,哈萨克人和蒙古人达成了“玛柯协议”。

《新疆史略》一书的作者,曾经在伊犁任将军的宋俊在1807年撰写的文章中记述,哈萨克人迁徙到塔尔巴哈台一带已有40年了,这一点证实了哈萨克人是于1750年年末至1760年年初迁回塔尔巴哈台一带的。从时间上证实了《东方王史》一书所载情况的正确性。库尔班哈力·哈里迪记述道,继《马木尔苏和约》之后,哈萨克人涉过阿亚阔孜河,向阿拉湖、宰桑及塔尔巴哈泰山脉一带迁徙。

就这样,哈萨克人向东部的塔尔巴哈台、阿勒泰,向东南部的伊犁一带迁徙更趋频繁。据1762年被命名为伊犁将军的蒙荣等人的报告称“在明年春季,不得不严禁那些越过卡伦放牧牲畜的哈萨克人”(《高宗皇帝宫廷志》)。这一切都难以阻扰哈萨克人重返自己家园的决心。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