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哈萨克族哈萨克族历史

哈萨克族的族称族源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连翘 发布时间:2011-11-10

“哈萨克”是哈萨克语“Kazak”一名的汉语译音。关于这一族称的来源和涵义,众说纷纭。十六世 纪的米尔咱·马黑麻·海答儿在其所著《中亚蒙兀史》一书中说,十五世纪中叶,哈萨克人在克烈汗和贾 尼别克汁的领导下,脱离乌孜别克汗国迁至巴尔喀什湖以南的楚河流域,由于他们在这一段时间里过着迁徙流浪生活,“所以就被称为哈萨克人,〈从此以后〉人们就这样称呼他们。”

因此,不少学者根据这 一记述,认为“哈萨克”这一名称产生于十五世纪,其意义为“避难者”、“脱离者”、“流浪者”等。 俄罗斯学者л.и.拉夫罗夫则认为,“哈萨克”即八世纪僧人叶俾弗尼著作中的“哈索格”,这一名称在 卡巴尔达一巴尔卡尔语中是“无家可归的、处境不好的人”。A.H.别尔纳什塔姆的看法不同,他认为哈萨 克这一名称是由’古代的卡斯甫(kasip)部落和萨克(sak)部落合并以后形成的名称。”

因两个名称重叠在 一起连读而发生音变,省略了中间的一些音位而形成了“哈萨克”这一新的名称。历史学家M.阿肯占诺夫 和文学家C.穆卡诺夫认为,哈萨克一词是由“哈斯”和“萨克”两个词组成,“哈斯”是“真正”、“确 实”的意思,而“萨克”则是古代中亚的游牧部落(即我国史籍中的“塞种”),两词连在一起就是“真正 的萨克”或“真正的塞种”之意。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是“勇敢”、“大胆”的 意思,有的则认为是“自由人”、“独立者”等义。

然而,民间广泛流传的则与上述不同,传说这一名称为“白天鹅”之意。它是由“kaz”和“ak”两 个词构成的,前一个词义为“鹅”或“天鹅”,后一个词意为“白”,合起来意为“白天鹅”。民间还有 哈萨克祖先由白天鹅化身的姑娘与一勇士结合而生的传说,并有种种与之有关的禁忌和崇拜习俗。

中国一些学者认为,“哈萨克”这一族称很早便出现在中国史籍中。清末学者丁廉认为,“哈萨克” 即《唐书》所载之“可萨”、“曷萨”之异名。②史籍除了这两个名称之外,还有“阿萨”、“葛萨”等 名,这些名称均为同音异译,在《旧唐书》、《新唐书》、《经行记》等书中屡见不鲜。有不少学者还认 为,“可萨”即《史记·大宛列传》中的“奄蔡”的同音异译。若此不误,则“哈萨克”这一名称早在汉 代便已存在。

哈萨克族是由古代许多部落和部族不断分化并逐步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有塞种、乌孙、匈奴、康居 、可萨、克烈、乃曼、咄陆(杜拉特)、弦吉刺惕、札剌亦尔等。当然,并不是说这些古代部落或部族都融 入哈萨克族,仅仅是其中一部分而已。如乃曼部落,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和乌孜别克等民族都有这一 部落,这说明古代的乃曼部落因战争、迁徙等原因分化为若干部分,分别融入这些民族中。

乌孙历来被认为是哈萨克族的主要先民之一,在近代哈萨克中仍有乌孙这一部落,是大玉兹的主体部 落。从语言上看,乌孙语言与哈萨克语相近。这些都说明部分乌孙人融入了哈萨克族。

如果说,“哈萨克”这一族称即中国史籍中的“可萨”或“葛萨”等,那么哈萨克族的最主要的族源 应是六世纪出现在汉文史籍中的“可萨”。关于可萨,史籍记载甚少。现一般认为可萨是六世纪以后受西 突厥管辖的一个部落,居于南俄草原上。七世纪初曾建立可萨汗国。十一世纪初,在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 人的联合进攻下,可萨汗国灭亡,有的学者认为,可萨是匈奴的后裔。一世纪北匈奴西迁时,大多数匈奴 人迁至南俄草原。据西方史籍记载,公元627年可萨军进攻一座波斯城时,城中居民曾以南瓜绘一匈奴王 首,置之城墙以示可萨人,说:“你们君长在此,快来致敬。”当然这不足以证明可萨人就是匈奴人的后 裔,但也不能认定可萨人不是匈奴人的后裔。因为匈奴人在西迁的过程中,正好经过南俄草原,有部分人 留居于此是完全有可能的。至于七世纪后汉文史籍中记述的居于蒙古草原的九姓回纥中的葛萨,可能是未 西迁的一支可萨人,后成为回纥的一部。

塞种、乌孙、匈奴、康居、可萨和突厥等是哈萨克族较早的民族源流,至于克烈、乃曼、咄陆等可能 都是由上述部族分化而来的,后来成为哈萨克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