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京族京族历史

京族的形成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连翘 发布时间:2011-11-11

京族从明朝正德年间陆续迁入中国定居,经过四、五百年的迁徙、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居住区域,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有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有自己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已经具备了一个完整的民族共同体的所有特征,表明京族在中国已经形成。

京族的民族传统经济主要是海洋捕捞业,以浅海捕捞为主,兼有少量的深海捕捞。海洋捕捞既是京族的主要生产活动,也是京族主要的生活来源。京族几乎所有的民间神话传说、民族习俗与禁忌,都与海上作业有关,如关于镇海大王的传说、修建哈亭以及哈节的内容等等,无不反映了终日搏击风浪的海洋民族祈求平安、丰收的强烈愿望。京族民间艺术的瑰宝——独弦琴所发出的悠扬凄婉的旋律,更是饱含了浓烈的海洋气息。所有这一切,铸就了京族的海洋民族性格。

京族的语言为京语。京族定居北部湾沿岸后,长期使用自己的语言——京语(越语)。京语是京族的母语,从其祖籍越南带来,并在京族数百年历史中长期使用。京族在与汉族的长期交流与融合过程中,也学会了当地的汉语,但本民族的语言继续保留使用,特别是在京族聚居的万尾、巫头、山心等地,使用京语很普遍。京族曾长期使用“喃字”。喃字为越南官方文字,从9世纪开始使用,直到20世纪40年代越南创造字母文字,才结束了喃字作为越南官方文字的历史。喃字是按照汉字的构字方法,并以汉字表音表义创造而成,使用汉字的结构、越语的发音。16世纪初京族陆续迁来时,自然也把喃字带了过来并在京族流传使用。由于喃字结构复杂、笔画繁多,京族文化教育又比较落后,喃字的传承、使用只限于少数有文化的社会群体如道公等,加上京族长期与汉族交往,逐渐接受使用汉字,到民国期间,汉字取代喃字成为京族地区正式使用的文字,官方文书、民间契约都普遍使用汉字。但京族民间流传的传说、诗歌以及道公主持各种祭祀所用的经书,仍普遍使用喃字,说明喃字在京族中使用历史的悠久及其深厚的社会基础。

京族定居万尾、巫头、山心等地后,比较完整地保留了越南祖先的风俗,形成了有别于中国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最具民族特色的风俗是建哈亭、过哈节。初到万尾的京族,由于生活艰苦,条件简陋,他们用简易的仪式,祭拜镇海大王和祖宗,后来条件有所改善后,才修建哈亭、过哈节。巫头、山心的京族则在定居之后,派人回到祖籍,恭敬而隆重地把镇海大王神位和祖宗的牌位请到定居地予以拜祭。红坎京族则在修建哈亭后专门派人到巫头把过哈节的整套程序带了回去。每年哈节来临,全村男女老幼身着盛装,欢度本民族最隆重的节日。哈节被认为是京族最具有民族象征意义的节日,它包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容。此外,京族还形成了其他一些独具民族特色的风俗,如其他民族一般在清明节扫墓,而京族在春节前的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至三十日扫墓。

京族的服饰别具风格,妇女上身内挂一块遮胸布、外穿一件窄袖紧身对胸开襟无领短上衣,下身穿长而宽大的黑色或褐色裤子,外出做客或节日,则加穿一件旗袍式的窄袖白色长外套。男子上身穿长至膝盖的窄袖袒胸上衣,下身穿长而宽大的裤子,束腰带。

以海洋产业为主,建哈亭、过哈节、春节前扫墓、讲京语、用喃字、穿民族服装,构成了京族共同体的主要特征。由于历史背景及居住环境的影响,各地的京族表现出差异性,如恒望、竹山的京族信仰天主教,不过哈节;潭吉京族不信天主教,亦不建哈亭,不过哈节,但仍信奉镇海大王;而且这几个地方的京族大多已不讲京语(恒望除外)。这反映了京族作为海洋民族,在吸收外来民族文化方面的开放性的特点,也表现了本民族内部文化的多元性。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清代的京族
下一篇:京族历史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