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哈尼族哈尼族人物

哈尼文化的歌者吴志明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连翘 发布时间:2011-11-10

认识吴志明是在不久前红河县阿扎河乡的民族歌舞街,被火热的歌舞街所打动,我们忙着抓拍精彩场景。透过镜头发现有一个人比我们还投入,他手握录音机神情专注地忙碌着,不时还和轮场的各族青年舞者热烈地交流着,一打听,乡文化站的陈波虾站长告诉我们,他就是红河县文化局副局长、哈尼族艺术家吴志明,哈尼族音乐多声部的发现者。还是一位能够集制作和演奏各类不同民族乐器于一身的民间艺人。

因为是哈尼族的六月节期间,结束歌舞街的采访,吴志明邀请我们去他的老家石头寨乡迷虾香村作客。迷虾香村是一个普通的哈尼寨子,寨子周围密密的竹子和树林把8户人家藏在了深深的山里。吴家的老宅是一座土砌的房子,正房和耳房都很小,屋顶却是平的,与周围的人家不同。吴志明说,哈尼人的房子多为斜坡蘑菇房,平顶房是土司才能住的。但到土司家做过手艺活的父亲学习到做平顶房的工艺后,勇敢地打破界限常规,为自家建起了平顶房。这件事给了吴志明很多启示,生活中要勇于突破敢于探索。身为手艺人的父亲,还教会了吴志明打铁和木工手艺。有时,作为哈尼族歌手的父亲还会制作各种乐器,吴志明从小就是父亲的好帮手,这为日后吴志明能够制作各类不同民族乐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院子里我们见到了吴志明的父亲,80高龄的老人身边放着新近制作还未完成的三弦。

同样是彝族歌手的母亲,是吴志明爱上民族民间音乐的启蒙人。小时的吴志明常常听着母亲哼唱的山歌入睡的。哈尼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传统节日和农闲,人们就在寨边的林中、路边、村头跳“乐作舞”、唱山歌对情歌,那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曲深深地留在了吴志明幼小的心灵中。吴志明小小年纪就跟在村里大人的身后,听一句学一句,一天天在歌舞声中长大。山村节庆盛典上的歌舞、隆重的祭祀仪式让吴志明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民族文化的印记。而作为哈尼族和彝族的双亲,也给了他这两个民族文化的熏陶。每年的春耕、秋收时节,那飘扬在田野上空的民歌和欢笑声给了他日后无尽的灵感。

在老宅后院,吴志明随手摘下一片树叶就吹出了一首好听的曲子。他说,是这小小的树叶给了他创作的冲动,儿时学会吹树叶后,他就想自己学习制作民族乐器并用这些不同的乐器来演奏听过的歌和音乐。初中时,每次听完山歌,吴志明总是很快就能把歌曲的调子和旋律牢牢记住,在回家的路上就可以自己哼哼,并按自己的理解和兴趣填上歌词,把曲子的旋律改编成自己喜爱的调子,他还能把自己见过的乐器亲手制作出来并当场演奏。他在乐器的制作和演奏中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在民族中学上学时,周末只要家里三弦、笛子晌起,乡亲们就知道吴志明回来了,纷纷加入进来一起歌唱。读高中时,虽然日子过得苦,但生性乐观开朗的他却依然爱唱爱跳爱乐。这时的吴志明虽没拜过一位师傅,但已经能够制作哈尼民族的几十种乐器并能即兴演奏本民族很多传统音乐了。

高中毕业时,吴志明已是人们说的多面手,他摸什么爱什么,学什么会什么,凭着多才多艺的本领,1977年他到了县文工团,开始从事自己喜爱的文化工作。过去是因为喜欢,模仿着别人吹拉弹唱,现在要进行专业的创作,不懂乐理知识的吴志明就从最简单的“123”学起,玩命地恶补,他的蚊帐、桌子、椅子上到处贴满了乐谱知识,每天早上6点起床,练习舞蹈基本功,晚上10点以后就躲在蚊帐里背乐谱。每个月36元的工资,他大多用于买专业书籍了。他憋着一股劲:哈尼族文化丰富厚重,有不少其它民族的人在研究,自己作为本民族更应该学习继承发扬好。这一苦就是10年,他从最初的能记谱、演奏,提高到能写出本民族的音乐曲目。这期间,他几次考上云南艺术学院、中央民族学院,都因队里工作忙而未能成行。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才自费到西安艺术函授学院器乐系学了三年。为此,他给自己制定了“向民间学习,创出一条路子”的目标。

1985年至1989年,红河州开展全州民族音乐集成大搜集,红河县的集成任务落到了吴志明身上。他很珍惜这个机会,不分白天黑夜地采风、搜集、整理,从采到编到写,整整8年的时间,100多万字的集成,全是吴志明一人完成。“这段日子给我的收获太大了,为我整个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吴志明说。

1986年在红河县文工团音乐集成办公室工作的吴志明来到位于红河县阿扎河乡的普春村委会下乡调研时,偶然发现了哈尼族多声部音乐《栽秧山歌》,它是哈尼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歌,千百年来哈尼人随着每年的生产劳作的季节变化,在劳动中自然产生,普春村16岁以上的姑娘及中老年妇女都能演唱。他坚信这是多声部音乐,但究竟有多少个声部,一时还确定不了。1988年,云南艺术学院器乐系教授张兴荣夫妇来到红河县调研,吴志明把他们带到普春村,请群众演唱,这独特的音乐引起了张兴荣教授的重视。而后,张兴荣教授撰写论文,确认云南哈尼族有8个声部音乐存在,引起国内外音乐界的广泛关注。90年代再经红河县文体局与云南艺术学院联合向全国高等音乐院校民族音乐研讨会着力推介,《栽秧山歌》的独特调式和多声部演唱法,在音乐界引起热烈反响。2003年由红河县文化馆组织(吴志明负责)普春哈尼族多声部音乐《栽秧山歌》合唱团,代表云南省去台湾进行民族文化交流演出,倍受台湾音乐人士的欢迎和关注。2004年1月,又在中央电视台12频道西部民歌电视大赛中成功亮相展演,更加引起全国音乐界的专家、学者的关注,更多的音乐界人士对红河普春哈尼族多声部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了知名度。

吴志明把自己植根于民族的沃土,艺术创作有了长足发展。1989年,他为电视录像片《红河哈尼族习俗掠影》编写歌词和音乐,同时承担主题音乐的演奏。该片在云南省大专院校科教片比赛中获一等奖,并介绍到日本。1994年11月在全国少数民族优秀曲艺节目比赛中获伴奏一等奖。2000年11月,吴志明应“新加坡2000年飞行杂技计划”组委会的邀请,参加了在新加坡举行的“世界亚洲艺术名人交流”活动。参加此次活动的80多位艺术家分别来自亚洲及欧美等国家。活动中,吴志明以一名哈尼族乐者、舞者及表演者的身份,向世界展示了云南哈尼族、彝族丰富多彩的文化。2001年11月,参加“云南省民族歌舞乐展演比赛”活动,他创作、演奏的《梯田放歌》、《尼苏比乃诺》分别获金、银奖。他还撰写了《哈尼族莫批与音乐》的论文。所创作的乐曲《春的憧憬》、《阿蹦姑娘回山来》、《窝悖咪哩》、《垤施洛孟歌舞组曲》等,都在国家级、省级的表演中获奖。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