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藏族藏族历史

西藏文学中的作家诗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金沙藤 发布时间:2012-02-28

其产生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初的吐蕃时期。敦煌发掘的古藏文文献中,即有王臣唱和的诗歌。后来发现的一些文学著述如《柱下遗教》、《西藏王统记》、《西藏王臣史》、《贤者喜宴》等书中,也有吐蕃时期赞普与文臣武将吟唱的诗歌。这些诗歌或盟誓,或庆功,或酬宾,或赞颂,或哀悼,或告诫,由于作者即景生情,触兴而发,随口吟唱,所以这些既言志又抒情的诗歌当时并未行之于文,而由当时或后世文人学者追录。且这些诗歌并非独立成篇,而是或穿插在人物传记之间,或间杂于史事记述之内,使这些著述成为散韵结合的文体。学者将这一时期的诗歌称为作家诗的先驱和萌芽。而作家诗的勃兴和发展大致在吐蕃王朝崩溃后的12世纪前后。其时出现的诗歌专集均已形成独立的风格特点。13世纪,印度诗人檀丁的文艺理论和修辞学著作《诗镜》被译为藏文,在西藏上层社会流传,成为文人写诗的依循,又形成一派新的诗歌风格。17世纪,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诗歌仿佛一股清风,为诗坛注入了新鲜气息。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藏的诗歌创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间,有两次高潮,第一次崛起于50年代,第二次的勃兴则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社会的变革引发了诗坛的起落,根据诗歌所阐述的内容和形式不同可以将其大致分为四个流派——道歌体、格言体、年阿体和四六体。

道歌体诗

道歌体诗始于11世纪藏传佛教噶举派创始人玛尔巴(1012—1097年)和米拉日巴(1040—1123年)师徒。米拉日巴的徒弟日琼巴也是道歌能手。三人中以米拉日巴最为擅长。道歌作诗的形式为民歌的多段回环体和自由体格律,内容则为宣扬苯教派的教义、观点、修法途径、修法感受等。如:

“芸芸众生世间人,

生老病死四河深,

人人难逃皆有份,

轮回大海不断根。

溺于苦浪不自知,

安乐幸福无一时,

怕苦反倒自作苦,

祈福却作有罪事。

欲想解脱人世苦,

罪行罪您要戒除,

死时修法是正途。”

参加佛事活动的喇嘛

参加佛事活动的喇嘛

格言体诗

格言体诗以13世纪藏传佛教萨迦派四祖贡噶坚赞(1182—1251年)的《萨迦格言》开先河,后世学者纷纷仿效,著名的作品有索南扎巴(1478—1554年)的《格登格言》、贡唐·丹内准美(1762—1823年)的《水树格言》和久·米旁纳杰嘉措的《国王修身论》等。格言体诗的形式多为四句七言,内容宣扬治国主张、处事哲学、道德观念和佛教教义等。以《萨迦格言》为例:

宣扬萨迦派的治国主张—

“国王应遵佛法卫国护众生,

不然就是国政衰败的象征;

如果太阳不能消除黑暗,

那是发生日蚀的象征。”

宣扬其处事哲学—

“哪怕是小恶圣者也要抛弃,

卑贱者对大过错也不肯丢弃;

奶酪有了微尘就需要清除,

青稞酒却要特别投以酒曲。”

“正人君子注意自己的缺点,

邪恶之人专找别人的毛病;

孔雀注意察看自己的羽翎,

猫头鹰却给别人以凶兆。”

“稍微有点头脑的人,

对缺点都会考虑改正。

这样去克服穷大方的人,

就会不断前进再前进。”

宣扬其道德观念及佛教教义—

“富贵之时皆朋友,

假如穷了都成仇;

海中宝洲远道聚,

大海干时谁也丢。”

“如同医生将药物,

配制饮食治病一样;

遵循世间之法规,

我把神圣佛法宣讲。”

展开全部内容
下一篇:藏戏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