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撒拉族撒拉族文化

撒拉族的美味佳肴饮食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盼 发布时间:2013-09-05

远方的朋友,当你来到富饶的撒拉族之乡,你是否想亲口品尝一下美丽的撒拉艳姑所做的饭菜呢?

撒拉族饮食文化以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独具一格,是争奇斗艳的中华饮食文化园中一朵盛开的奇葩。别具一格的经济生活,全民笃信的宗教生活,以及独特的地理、社会生活环境使撒拉族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撒拉族的饮食品类明显受到其经济类型的影响,以自己生产的农作物为主,有面食、肉食和饮料等。主食为小麦面,辅以青稞面、荞麦面、豌豆面、洋芋及各种小吃和蔬菜,主食通常做成馒头、烙饼、馄锅馍、面条、面片、拉面、稀饭和搅团等。逢年过节和婚丧嫁娶时,则炸油香、馓子、鸡蛋糕,蒸包子,煮手抓羊肉,炒各种菜,做碗菜、火锅等。我们主要介绍几种富有特色的食物:

馒头是撒拉族常吃的食品,以白面为主,过去也以杂面、玉米面做成。馒头蒸熟前,多在上面用菜刀轻轻一切,蒸熟后不仅形状好看,如一朵热烈开放的花朵,而且酥软可口,非常好吃。撒拉族还常用香豆、食油或芝麻等为佐料,涂擦于揉好的面上,做成形状各异的花卷。在探望病人或远出时,他们有时要做成一种巨型花卷,这种花卷是把香豆、芝麻等涂抹到白面上,然后层层卷成一大团,放于蒸笼上蒸熟。一扇蒸笼上蒸一个,一般蒸笼多大,蒸出来的花卷也多大。

撒拉族烙饼有两种,一种是不润食油,直接将揉好的面擀好后烙制而成,称为锅盔,锅盔的直径约为三十厘米左右,厚度约为三厘米,有的甚至有七、八厘米厚;另一种是润以食油,烙熟后酥甜可口,味道香浓,而且存放时间长,称油锅盔。

面片,撒拉语称“它的干阿西”,意为“揪的面”,另外还有“尕面片”、“指甲面片”等名称,用以形容面片的小、薄、精致。面片是日常面食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受欢迎的食物之一,其特点是滑溜、柔韧、肉嫩、汤鲜、味香。撒拉族的面片讲究小、薄,且自然弯曲。一般将白面粉加水揉好,然后搓成大拇指般粗细的条状,润以食油放在盘子里用盖子盖住,稍加发酵后就可在烧沸的水中揪入,善于揪面片的人,动作快,且不揪出锅外。等面片煮熟后,可直接往锅里倒进炒好的葱、肉丁、辣子等菜搅和而成,也可以将面片捞出来放在炒锅里再炒,然后再搅进炒好的菜。如今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撒拉族四处闯荡,把清真饭馆开遍全国各地,撒拉族面片也随之走出循化,走向青海,走向全国了。

碎饭也是撒拉族人民非常喜爱的面食品种之一,撒拉语称“才吉地力阿西”,意为“雀舌饭”,相当于棋花面,但比一般的棋花面薄小,特别适合老弱病人食用。费孝通先生在品尝了撒拉族的这种面食后,惊叹不已,他说“最后还有一手,是雀舌面。面食种类多矣,我过去总以为面食花色到了山西也就到达了顶峰,想不到撒拉族还能在面食上独出心裁,破了记录,它不是条形、不是块状,而是模仿麻雀舌尖的大小厚薄和形状制成的面粒,进口后,不拖舌,不哽喉,对老年人特别适宜。”

蚯蚓饭,撒拉语叫“草格勒将阿西”,因形似蚯蚓而得名。一般用青稞面做成,将青稞面揉好后,用手搓成蚯蚓状的条条,然后放在蒸笼中蒸熟,再用葱、辣子、肉丝等炒成菜,搅和在饭中,若再佐以辣酱、蒜泥为调料,是再好不过的了,这种饭是调换口味的佳品。

包子也是撒拉族饮食中的佼佼者,有糖包、肉包、死面包子等。糖包以白糖或黑糖为馅,有时适当拌以葡萄干等干果,用手捏制而成。肉包,用萝卜丝、洋芋、韭菜等拌以肉馅捏成。死面包子,是以未发酵的面作包子皮,以韭菜等为馅子做成。蒸熟后,再在上面倒点熟油,然后蘸着辣子、醋吃,别有一番滑润细嫩的感觉。

炸制技术是中国清真饮食文化中的传统技艺,撒拉族的油炸面食也非常富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要数馓子和油香了。在《循化志》中谈到撒拉族婚礼时说:“其送亲男眷不入门,环坐野地,婿家以牛肉、馍馍、油面疙瘩、馓子饷之”。馓子早就出现在中国古代史书中,当时称其为“寒具”、“环饼”、“捻头”等,其独特的色泽、香味、质地、形态曾引得无数文人墨客的称赞。宋代着名诗人苏东坡有诗曰:

纤手搓来无数寻,碧油轻蘸嫩黄深。夜来春雨浓于油,压褊佳人缠臂金。

然而这种佳美的食物在中原地区已失传或退化,相反在西北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撒拉、回、维吾尔等民族中却得到了发扬光大。油香的形状如饼子,但大小有所不同,有的直径约15厘米,而有的约30厘米。撒拉族在红白喜事中有馈赠食物的习俗,作为馈赠的油香必须要大点,而且色香味俱全,以期得到客人的认可。撒拉族若到谁家作客,吃完后对食物质量都要议论一番,因此撒拉族作客或请客都十分注意饮食的质量卫生等,而作为馈赠用的油香,其地位在撒拉族饮食生活中由此可见一斑了。一种称之为“古古玛玛”的油炸食品在撒拉族传统民俗生活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将类似炸油香用的面擀成薄片,然后切成正方形或菱形小块,放入锅中炸制而成,它有酥脆干甜的特点,尤其在孩子们眼里更具有很强的诱惑力。当谁家婴儿满月出门时,小孩们争相告知,涌向该家门口,主人家便把“古古玛玛”施散给小孩们。过去,婚礼结束时,也把“古古玛玛”散给参加婚礼的人。

锟锅馍馍是撒拉族妇女精心烤制的又一佳食。锟锅馍馍是将揉好的面放入用铜或生铁、铝制成的锟锅中,然后将其埋于草木火中,慢慢烤制,烤制出来的馍馍,脆而不松,焦而不糊,酥香可口。其表面有的还饰有各式花案,显得美观大方。锟锅馍馍不仅是撒拉人的主食,也是用以走亲访友时的馈赠佳品。在过去,撒拉男子汉出门务工经商,临行前都要带几个散发着浓郁家乡气息的锟锅馍馍。

油搅团是撒拉族特有的一种面食。其做法是:在油锅中徐徐撒入面粉,不断搅拌而成。妇女生孩子后,其亲戚朋友们都要带一盘油搅团去看望她;在结婚时,送亲路上,各沿路女乡亲们都要做好一大盘油搅团恭迎招待。辅以佐料的油搅团吃起来更是清香可口。

由于突厥民族文化和高原地理条件的影响,撒拉族对肉类食品情有独钟。同时,由于伊斯兰教的影响,撒拉族的肉类食用严格遵从清真规定,他们不吃自死肉、猪肉、非诵真主之名而宰的动物肉及勒死的、跌死的、病死的、被野兽吃过或咬伤而死的动物肉等。他们主要食用牛、羊、鸡、鱼、驼、鸭等肉。用这些肉类做成的碗菜、手抓羊肉、肉份子、羊背子、肥肠等,是极具撒拉族特色的饮食品种。

碗菜,是撒拉族饮食中最典型的一种农牧结合的风味佳肴。它是以羊肉、洋芋、萝卜和粉条等为原料,辅以姜、蒜、花椒等调料而做成的一种烩菜。在婚丧嫁娶等活动中,碗菜是必备的菜肴,而且每人只有一碗。

火锅是循化地区颇具特色的一种饮食,在撒拉族婚礼等筵席中,最后一道压轴戏便是火锅。在第一道食物开始前,就有专人准备火锅。火锅中的配料大多是牛肉片、洋芋块、萝卜片、粉条、蒜苗、盐、花椒等。把配料放进火锅后,倒一些肉汤或水,然后添水烧火锅。烧火锅时,火力要均匀,时间也要掌握得恰到好处。火锅讲究汁水滚烫,味道纯正,并且最底层为洋芋、萝卜等,上面放粉条,最上面铺两层牛肉片。过去,撒拉族火锅都是烧制而成的陶瓷火锅,现在逐渐被铜制火锅所代替。家道殷实人家一般都购置有火锅,除宴席上使用外,平常来贵宾时也做火锅。其他人家需要时,向他们借用,用完后,火锅当中要回送包子、肉份子等。

手抓羊肉是撒拉族最爱吃的一种食物,它也是用以待客的最隆重的食物。撒拉族吃羊肉手抓颇有讲究,一肉要新鲜,二要吃羯羊肉,三肉要肥瘦相间,四用当地花椒等为调料。羊背子、肉份子等也是撒拉族饮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内容。在民间歌谣中这样写道:

羊背子,肉份子,油饼子,菜包子,肉碗子,火锅子,样样摆在我们面前。

羊背子,是用羊的脊背煮成的,在婚礼中献给舅舅等最重要的客人。羊背子在古突厥民族中是一种高贵的肉食。据《史集》记载,乌古斯汗有六子,第五子叫达干(意为山)汗,他又有四个儿子,其长子叫撒鲁尔,当时给撒鲁尔四兄弟分配的肉的部位是羊脊背,而史界已基本认为撒鲁尔就是撒拉族的祖先。另据历史文献记载,所有古突厥人都将羊背视为珍肴,专门用它宴请汗、大臣等重要人物。可见,撒拉族的羊背子之俗有着悠久的历史。肉份子,是在红白喜事中送给客人的巴掌大小的肉块,一般每人一份,但大小有所不同,带尾巴的部分送给阿訇,其它按大小送给老人、中年人、年轻人和小孩等。切肉份子时需要精湛的技术,否则,不是把肉砍得七零八落,就是肉份子不标准,浪费肉。

肥肠是往牛羊等肠里灌入馅子做成的一种食品。其制法是:将牛羊肠洗得干干净净,然后将洗净切碎的肝、肺、心、肾等拌以姜、花椒粉、盐、葱和面粉等作馅,灌入肠内,扎住肠子的两端,下于锅中,并随时以小竹签扎肠,以免肠裂,煮熟后拌以辣酱等佐料食用。

撒拉族禁止喝酒,但其茶文化却非常丰富,既有其自制的麦茶、奶茶等,又有高原各族共同喜欢的清茶、酥油茶和盖碗茶等。

麦茶是用炒麦熬成的茶,是撒拉族的传统饮料,一般将小麦炒熟后捣碎,再将炒苦杏仁、盐等掺和进去,可即泡即饮,有保暖、止渴、开胃、健脾之功效。奶茶是许多游牧或半农半牧民族的传统饮料。撒拉族祖先曾为游牧民族,到循化后畜牧业一直是撒拉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自然地形成了撒拉族的奶类饮食文化。若谁家的牛下了小牛犊,谁家就酿制淳香甘洌的奶酪,要分赠给阿訇、亲戚和邻居等,分享家中增加小牛犊带来的欢乐。他们先把水烧开,放进茯茶和盐,再度烧开后倒入牛奶等,并掺入少许核桃仁、炒苦杏仁等,等奶茶煮沸之后饮用,其味浓香可口,而且有滋补保健作用。酥油茶是饮料中的佳品,撒拉族目前自己并不生产酥油,但他们每年千方百计地从邻近藏区买来一点,或在斋月时期饮用,或用以招待贵客。除了泡入开水中沾馍馍饮用外,他们还用酥油拌着糌粑吃。

清茶是用产于湖南等地的茯茶熬制而成的茶,是撒拉族人民最主要的饮料。熬清茶时,先用茶壶将水烧开,然后放进茶叶,并调点盐,有时也调花椒粉、姜粉或草果粉等。撒拉族聚居地循化原属河州(今甘肃临夏),而河州自唐以来就是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进行茶马交易的市场之一,明清时期,撒拉族成为河州领茶中马的十九族之一。因此,长期以来茶不仅是撒拉族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而且也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种文化物,它已渗透到撒拉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婚事中有定茶、彩礼茶、人情茶、舅舅茶、媒人茶等,在丧事中有施散茶,平时人情往来也是以茶作为礼品。现在的撒拉族地区,在丧事活动中施散一千包茶砖的并不鲜见。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它各种精致花茶等也是撒拉族茶盅中的常用茶,人们已不太饮用茶砖,但若到婚丧嫁娶时节,走进撒拉族人家,你会依然发现院中堆积如山的茶砖,贺喜或吊唁的客人都带着茶,有的带两三包,有的带四五十包。

盖碗茶是后来兴起的一种较时尚的饮料,因其茶具融茶碗、碗盖和掌盘为一体而得名,又称“三炮台”,其中所沏之茶为花茶、绿茶等。撒拉族饮盖碗茶俗称“刮碗子”。若你到他们家作客,他们首先端出碗子,泡茶让客人饮用,然后再叙说正事。刮碗子要讲究茶叶新鲜,颜色纯正,要配以桂圆、冰糖、红枣、核桃仁、杏干、葡萄干、枸杞等;讲究茶水纯净无染,讲究饮用刚烧开的水,讲究炊具专用,而且他们很喜欢收藏茶具,至今在许多撒拉族人家你仍然能见到七八十年前制作的用于烧水的火壶,人们对当时名闻一时的“义信马”火壶还记忆犹新。此种火壶外形似高脚酒壶,有壶身、壶嘴、壶脚,内有烟炉。若有客人来,用它烧开水供人喝,然后边烧边喝,不断续水,顷刻之间水便沸腾起来,因而俗语云:“喝暖瓶水,喝死水;喝火壶水,喝牡丹花水”,意指倒进暖瓶里的开水已经凉了不好喝,不新鲜,而火壶当中烧开的水沸腾不息,如盛开的牡丹花,饮用此水,会顿觉神清气爽,尤其两三好友集聚聊天,此物更添不少雅趣。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