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族汉族历史

“大一统”视野下的历史人物观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金沙藤 发布时间:2012-03-26

由于“大一统”思想渗入中国人的意识深处,中国人在对重要历史人物作评价时,往往把是追求和顺应“一统”还是企求“分裂”当作一个重要的尺度。推动“大一统”的人物,多少能得到正面的评价,反之,则往往会遭到指责。因此,中国历史上一些造就“大一统”局面的君主,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元世祖、明太祖、康熙帝等,每每受到赞扬。即使那些追求“大一统”未能成功的人,也能得到肯定。比如北宋皇帝赵匡胤未能规复唐帝国的全部疆域,被迫与辽国并存;还有一些人更不走运,例如三国时期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的蜀国实际统治者诸葛亮,南北朝时期挥百万之师欲投鞭断流征服江南的前秦皇帝苻坚等,他们虽然失败了,但其悲壮情怀依然能博得后世的尊重和钦佩,至少也能赢得世人的同情。诗人杜甫赞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让无数后人感动不已。苻坚南征失败,最终被部将杀害,但仍受到后人的敬重。在中国拥有众多读者的台湾作家柏杨叹曰:“苻坚死时,内心的痛苦悲愤,我们深深体会,并在千载之下一哭,为他的遭遇哭,也为当时中国人民的遭遇哭。”可见,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中国人主要看重他们是否心怀“大一统”的信念,是否去实践这种理想;至于能否成功,尚属次要。

但的确也有一类人物,他们无意追求或是顺应“大一统”,而是把维持对一部分地区的统治当作最高的执政目标,例如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及南宋朝的一些君主。这些缺乏雄心、偏安一隅的人物,一般都得不到后世的好评,其中一些阻碍统一努力的人,例如南宋朝的宋高宗赵构及其宰相秦桧,更是被定论为历史罪人。秦桧在赵构的默许下杀害了抗金名将岳飞,致使规复中原的统一大业付诸东流,他因此成为中国人最厌恶的历史人物,以致有“人于宋后羞名桧”的说法。再如五代时期南唐的后主李煜,虽然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词人之一,但作为皇帝,他得到的评价一向很低,连起码的同情都很少得到。后世史家对他的评价是“窃土贼民,十有六年,外示柔服,内怀僭伪,岂非所谓‘逆命’者哉!及其计穷势迫,身为亡虏,犹有故国之思,何大愚之不灵也若此!”究其原因,李煜不仅不想做任何统一中国的尝试,还把维持独立当作是可行的国策,因此,在中国人眼里,他不仅是无能,而且还是猥琐,固然比不上前秦皇帝苻坚,就是比起那些虽无统一中国雄心但愿意顺从一统潮流的人物都有所不如,比如与他地位相当的同时代人钱塘王钱俶。同样是作为一方诸侯,钱俶在北宋统一中国大势已成的情况下果断放弃割据,归顺赵匡胤,使所辖区域免除了刀兵之灾,他自己及其家族也得以世代荣耀,他因此在后世获得了“端因识时务,可以号英雄”的评价。对郑成功与郑经两人的不同评价,更清楚地折射出中国的“大一统”观念。郑成功终生力抗强敌,矢志恢复明朝江山,他虽然失败,仍被赞为民族英雄。然而,他的儿子郑经在清朝大一统局面已稳定下来的情况下,不再谋求光复前明江山,而是企图“于版图疆域之外别立乾坤”,因而历史学家在评论时就称:他“实际上隳弃了先王的遗志,走上了背离祖国的道路”。

当然,评价历史人物是非常复杂的工作,在中国人的人物评价体系中,是否符合“大一统”理念,并非唯一标准,此外还有一系列其他标准,如儒家伦理观中的“仁”、“忠”、“智”、“勇”、“孝”、“义”、“礼”、“耻”等等,还有“民族”、“阶级”等现代标准。各种标准之间存在很大的不一致,采用不同的标准,会得出不同的评判。但是,“大一统”理念即使不是最高标准,至少也是一个自成体系的标准。或者说,当“大一统”标准与其他标准产生冲突时,“大一统”标准并不会失效,有时甚至能超越其他的标准。譬如,超越“仁”、超越“和平”、超越“汉族主义”、超越“阶级意识”等等,因篇幅所限,兹不多论。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