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傣族傣族文化

佛寺与竹楼间的傣族男子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相宜本草 发布时间:2012-11-09

“佛寺是学校,佛爷是老师,经书是课本。”这是西双版纳一独特现象。

来到西双版纳,傣族佛寺总让人流连忘返,这里的佛寺和北方的佛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在这寸土如金之地,像这样的佛寺建筑不断增多,造型也颇具特色,装饰华丽、金碧辉煌。大大小小、古色古香的佛寺,如珍珠一般点缀着西双版纳,为这座现代化的旅游都市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漫步各村寨,随处可见身穿黄色袈裟的僧人,他们与其他行人一样,去挤公交车、逛商场、打手机。

在这里,有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通文识字、懂规矩、识礼数、能写会算,是各种庆典和祭祀活动中的特邀主持人,在社会上颇受人们尊重,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康郎”便是他们的特殊称谓。曾经在傣族社会里,“康郎”级别人群的多少,象征着傣族文化人群的多少。然而要成为“康郎”,必须经历少年出家做僧人。

佛寺曾是傣族人受教育、学文化、习礼教的重要场所。如今,随着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适龄儿童都要进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傣族人便不须再到佛寺里去学习了。

然而,他们为了保持心灵深处和精神上的轨迹,很多傣族人仍保持着送孩子到佛寺里当僧人的习俗,读书、参佛。他们认为,傣族寨子里不能没有佛寺,佛寺里不能没有诵经声。

傣族人把小孩子出家为僧举行的仪式称为“赕路皎”。每个傣族被送进佛寺时,要在寨子里选一个有德,且财力厚实的人做孩子的“波约”(傣语为干爹),负责承担操办孩子出家的仪式和费用,做孩子未来成长的监护人。当孩子皈依佛门后,将成为傣族社会里有教养的人,他在未来所取得的一切荣耀和成就,也将成为一道耀眼的光环,照耀着“波约”的一生。在他们看来,能做孩子的“波约”是件风光、荫庇子孙的事。

记者有幸在西双版纳傣族园内的曼春满寨子和佛寺,目睹了傣族男子向成为“康朗”迈出的第一步,也是傣家人最为隆重的仪式——“赕路皎”仪式。

出家为僧的是三个12岁男孩,岩庄香、岩罕乐、岩温糯,他们都刚上初一。出家后,他们白天在学校继续上课,晚上回到佛寺,跟随大佛爷一起学习经文和傣文,并在佛寺里就寝。

举行“赕路皎”仪式的当天早晨,三个男孩早早起床来到他们即将出家的曼春满佛寺,在佛爷的带领下,把佛寺内外打扫了一遍。随后,他们各自回到自己的“波约”家中,由“波约”专门为孩子们做一桌美味饭菜。之后,就是等待出家前的净身仪式了。

“波约”会花上数千元钱给孩子备一份出家后的行头,一起送进佛寺。这期间,孩子的“波约”和父母两家都要备上酒席,大宴宾客共同庆贺。

正午12时,孩子要脱光衣服站在水槽下,到场的所有长者轮流用瓢打起洒上了香水的温水,给“准僧人”沐浴净身。

净身后,孩子穿上一套傣家传统衣服:绣有花边的鲜艳衬衫,下穿筒裙,腰上系一条亮晶晶的纯银腰带,肩上还搭一块绣着孔雀与凤尾竹图案的披肩,最后扎上一块头巾,打扮漂亮。

从那一刻起,孩子的双脚不能着地,如果实在要下地行走,必须一步紧挨一步地挪着走,边走边念“沙撇沙达、沙撇沙达”(傣语为对不起、对不起,请原谅、请原谅)。这是在向因为自己走路时无意踩死的蚂蚁、或是其他小动物请求原谅。

此时的准僧人要在屋内打坐,接受亲朋好友的拜贺。稍后“波约”家的长者会来为其举行“拴线”仪式。同时,长者将一份文书用白布包好裹在出家者的头上,文书上用傣文书写着出家人法号、出家年月日及师父的名字,从此出家的小僧人正式有了法号和僧人身份证。

下午4时,三个出家的小僧人被扶上马背,“波约”牵上马,前来庆贺的亲朋好友拿上行头,载歌载舞地将小僧人送入佛寺。进入佛寺后,“波约”和父母等家人陪着小僧人住在佛寺内(仅限男子,妇女不能在佛寺内就寝),饭菜由家人做好送进佛寺。

孩子穿上了袈裟,就正式成为佛家弟子了,要在佛寺里住满一个星期,才继续道学校上课。从此袈裟就要一直穿在身上,直至还俗时才能脱下。当然,他们回到学校时,也要穿袈裟,和同学们一样学习各门功课,周末放假回到寨子时,得住在佛寺里学习佛经和各种习俗礼仪,进行宗教修行。

就是因为有着这些小和尚的存在,才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傣族人在生活和精神上的需要,使傣族人的各种生活习俗得以传承。

展开全部内容
下一篇:傣族民族节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