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侗族侗族风景

芋头侗寨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连翘 发布时间:2011-11-08

芋头侗寨是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的侗族村寨。位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西南9000米处。全寨182户,该建筑群因山就势,结构造型具有典型的侗族风格,其中鼓楼、门楼、芦笙场、古井、凉亭 、萨岁坛、古墓葬群、民居木楼及青石板驿道一应俱全,且保存完好。

建筑沿山谷布局,既与环境融于一 体,又形成了独特的“山脊型”与“山谷型”民居模式。建筑壁面采用开槽密槛的工艺作法,形成了独特 的谨严的整体建筑。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芋头侗寨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以及丰富的旅游 资源。

历史背景

明洪武元年至三十一年(1368—1398)间始建寨;嘉靖三年(1508)户增人旺,建筑规模扩大,形成村落 。清顺治年间遭火灾,复建后形成以芋头溪流为轴线向两边分叉座落的7个聚居群。清乾隆四十二年 (1777)建寨脚桥及龙氏鼓楼,牙上鼓楼。清嘉庆五年(1800)建中步和塘坪桥。清道光、光绪年间分别 维修驿道和牙上鼓楼。

芋头侗寨古建筑群因山就势,结构造型具有典型的侗族风格,鼓楼、门楼、芦笙场、古井、凉亭、萨岁坛 、古墓葬群、侗族楼层及青石板驿道等一应俱全,且保存完好,有很高的历史、人文及艺术价值。

历史传说

相传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一侗族姓杨的青年带着猎狗赶山,当赶山至芋头界一带时,猎狗在一块草 坪上趴下,就是不肯走。主人万般无奈,只好说,我向空中抛食三次,你能接住,我们就留下来住家。结 果猎狗无一落空,青年人信守诺言,在芋头砍树搭棚,住了下来。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青年人 与逃难躲进山里的女子结了婚,这位姑娘能歌善舞,相传芦笙表演技艺就是由她带来的。夫妻两人生儿育 女,繁衍杨姓宗室。现遗存寨中的“萨岁坛”,就是为祭祀这位祖母而建。

文化价值

位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境内的“芋头侗寨”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明朝 建筑格局和清代中期建筑实物,被专家称为侗民族建筑的“实物博物馆”,已被列入第5批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名录。

通道侗族自治县芋头寨村被中国国土经济学会评为我省惟一的“中国景观村落”。芋头寨村古建筑始建于 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全寨有182户,全部都是侗族。古建筑群依山沿谷而建,形成独特的“ 山脊型”、“山谷型”布局模式。

芋头侗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位于通道县双江镇芋头村,面积约11.6万平方米,历经明、清两代续建,后 遭火灾,几经复建,形成今天的格局。其中有鼓楼4座、风雨桥3座、侗族吊脚楼78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 值和研究价值。

通道县文物管理所所长胡群松说,芋头侗寨保护得比较好,清代中期以来甚至明代的部分建筑的原貌也基 本得到了保存,形式、质地、结构、工艺四个方面都符合文物原貌保存、原状保存的要求。芋头侗寨内, 各类建筑因山就势、因地制宜,自然风光与人工创造浑然一体,体现出侗族人民“天人合一”的观念。 专家认为,芋头侗寨全面反映了侗族的民族史、建筑史和民俗史,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

建筑特色

芋头侗寨古建筑群因山就势,结构造型具有典型的侗族风格,鼓楼、门楼、芦笙场、古井、凉亭、萨岁坛 、古墓葬群、侗族楼屋及青石板驿道等一应俱全,其中古楼4座,风雨桥3座,门楼1座,古井2口,萨岁坛 2个,吊脚楼居室78栋,古驿道1.6公里。芋头侗寨的建筑属于典型的山地沟谷侗寨山脊型和山谷型建筑模 式。寨内民居采用“杆栏式”建筑为多。有的采用架立的吊脚楼式,以适应南方山区气候湿润,多蚊虫的 特点。屋顶悬山式,施小青瓦或覆盖杉皮,使得建筑物色彩朴实,质感宜人。芋头侗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 ,后遭大火,寨内现有建筑大部分为清中期、末期的建筑。

展开全部内容
下一篇:黎平翘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