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彝族彝族文艺

彝族戏剧的活化石:撮泰吉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半夏 发布时间:2011-11-04

古傩戏“撮泰吉”发源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曙光村裸戛组。“撮泰吉”系当地彝语音译,“撮”意为鬼,“泰”意为变化,“吉”意为玩耍,因而简称为“变人戏”。即人类变 化的戏。戏的主要内容是驱灾除邪,迎祥纳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宅平安。戏分为祭祀、正戏、喜庆、扫火星等等。表演的演员均戴傩面具。

面具共五面,用杜鹃、青杠等杂木作料,先将圆木锯下,对剖为二,取其一半,用刀斧粗略加工,挖空背面,将正面的眼口鼻凿通即可,然后用颜料涂成黑色,再用白色颜料画上波浪纹饰,以示各 角色的特征。其造型的主要特点是,脑门格外隆凸、鼻子粗直修长,高鼻梁;眼睛外角上扬,呈逆八字型,无唇齿、无耳朵,给人一种雅朴、原始、怪诞、无鬼气、无邪气,无秀气,无脂粉气,野气浓 重、雄浑大气的感觉。演员戴圆锥状、高尺余的头饰,通常由10人至17人演出,主要分工是三人演狮 子,两人扮牛,两人打锣鼓,四人举灯笼、火把,六人扮角色,角色名称如下:

惹戛阿布,意为山林老人或山神,2000岁,是自然神与智慧的化身,不戴面具,用正常人语调说话。青布包头,用玉米棒插于头上表示金角,意为古老,戴细绳或麦草制作假须,象征长寿,面戴两 个鸡蛋壳做成的眼镜,象征透视混沌与朦胧,看清事物的变化与发展。扮演者多为世袭,一般不能改变。

阿布摩,意为老爷爷,1700岁,戴白须面具,其面具最宽大厚重。画横波浪白纹饰,以黑巾包头呈圆锥状,象征苍老,其为阿达姆的配偶。

阿达姆,意为老婆婆,老奶奶,1500岁,戴无须面具,面具大至呈圆盘脸状,上端画螺旋形的白线纹,脸庞部位画下斜波浪白纹饰,初上场时背婴儿阿安(用道具代替)。

麻洪摩,意为苗族老人,男性,1200岁,戴黑须面具、画直式波浪白纹饰。

阿安,意为小娃娃,是阿布摩阿达姆之子,戴无须小面具,下半场方才入场。

以上演员,均以白布带缠腿,以白布带搭肩交叉于腰间,穿青色或黑色的衣服,其义象征人类初期人是裸体。

演出都是在夜间山野朦胧、神秘幽深、惊险恐怖的气氛下进行,火把、灯笼闪亮发光,交相辉映,戴着面具的演员个个威武雄壮,模拟前人劳动生活的形状。目睹此景,让人感到置身于老祖先生活 的境地,精神亢奋,内心激动,好像祖先就在身旁,什么鬼邪,灾害都会躲得远远的,不敢再来,来年将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撮泰吉”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艺术创作的结晶。在交通文化都不发达的年代,他们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又能传承下去,最佳的办法是用歌、舞、戏的形式,即可以口传 心记,亦可以寓教于乐。“撮泰吉”正是这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汁原味的彝族古戏,不论从它反映的内涵,还是其表演的形式,都是彝族的独创作品,没有受到其它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撮 泰吉”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彝族戏剧的活化石”。无论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还是在戏剧 、舞蹈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彝族音乐
下一篇:彝族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