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土家族土家族文化

土家族咂酒典故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盼 发布时间:2014-01-07

咂酒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独特的饮酒习俗,涉及汉族、壮族、土家族、苗族、布依族、羌族、藏族、高山族、彝族等,流行地域包括两广、两湖、四川、云南、贵州及台湾等。咂酒具有丰富的表现形态、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作为土家族物质文明的结晶和精神文明的外化,是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载体。

咂酒的表现形态咂酒,就是用高粱酿成的甜酒,装在坛子中储藏一年或数年,然后用热开水冲泡,以竹吮吸,用以在宴会上招待佳宾,或在劳动中驱散疲劳。土家族地区的很多方志都有关于咂酒的记载,为我们认识其表现形态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光绪《长乐县志》卷十六详细记载了土司以咂酒款待宾客的情形:“土司有亲宾宴会,以吃咂酒抹坛为敬。咂酒抹坛者,谓前客以竿吸酒,以巾拭竿,请他客也。酒以高粱酿成,封于坛中。款客则取置堂荣正中,沃以沸令满,以细竹通节为竿,插透坛底……每一坛设桌一,桌上位及两旁,则各置箸一,而不设坐。客至以次列坐。左右毕,主人呼长妇开坛肃客。妇出,正容端肃,随取沸汤一碗,于坛侧就竿一吸毕,注水于坛,不歉不溢谓之恰好。每客一吸,主人一注水。前客吸过赴桌,再举箸,而后客来,彼此不以为歉也。凡吸歉溢皆罚再吸,故酒虽薄亦多醉……”

同治《恩施县志》则记述了民间咂酒的情形:“俗以曲孽和杂粮于坛中,久之成酒,饮时开坛以沸汤,置竹管其中,曰‘咂篁’;先以一人吸‘咂篁’,曰‘开坛’;然后彼此轮吸。初吸时味甚浓厚,频添沸汤,则味亦渐淡……”

同治《咸丰县志》载:“乡俗以冬初,煮高粱酿瓮中,次年夏,灌以热水,插竹管于瓮口,客到分吸之曰咂酒”。可见,土家族咂酒有土司咂酒和民间咂酒两种基本形态,前者主要是土司或豪门大姓在宴会上招待宾客,后者主要是民间百姓在劳动中驱散疲劳或在家中招待客人,制作工艺基本相同,饮用礼仪具有明显的区别。

咂酒的历史渊源巴人咂酒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至迟在唐代已经形成,盛行于土司时期,至今在民间仍有遗存。一些有关咂酒的诗文和民间传说,为我们研究咂酒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早在唐宪宗元和年间,白居易赴忠州任刺史路过三峡时就作了一首描写土家咂酒宴会场面的诗,题为《巴氏春宴》:“巫峡中心郡,巴城四面风。蛮歌声坎坎,巴女舞蹲蹲。薰草铺坐席,藤枝注酒樽。这说明土家族咂酒最迟在唐代即已形成,是古代巴人饮酒习俗的一种遗风,还可追溯更远。从有关文献记载看,尽管土家族酿酒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但咂酒与蜀中咂酒具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方舆胜览》注释“闲拈蕉叶题诗咏,闷取藤枝引酒尝”时说:“蜀地多山,多种黍为酒。民家亦饮粟酒。地产藤枝,长十余丈,其大如指,中空可吸,谓之引藤。屈其端置醅中,注之如晷漏,本夷俗所尚,土人效之耳”。在历史上,巴蜀毗邻而居,文化交往十分频繁,加之后来土家族地区与四川汉族地区也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土家族咂酒源于古代蜀中酿法的记载比较可信。另从民间传说可知,土家族咂酒形成于明代土家族土兵赴东南沿海抗倭的战事。

据传说,土家族人为让自己的子弟兵按时奔赴东南抗倭前线,将酒坛置于道旁,内插竹管,每过一兵咂一口,循序渐进,以此传成习俗。这一传说,与土司时期土家族土司酷爱、推崇咂酒,土家族人民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密切相关。尽管咂酒早已形成,并非从明代开始的,但土家族人民为了纪念到东南抗倭的战事,愿意认为咂酒的来历与此有关。因此,土司时期整个土家族地区都十分盛行咂酒,尤其在土司阶层更是如此。咂酒在改土归流至近代仍然比较流行,因而留下了大量与咂酒有关的诗歌。嘉庆年间长阳土家族诗人彭淦的竹枝词赞美咂酒的诗:“蛮酒酿成扑鼻香,竹竿一吸胜壶觞。过桥猪肉莲花碗,大妇开坛劝客尝”。直到现在,咂酒在民间仍有遗存,在部分旅游景区还得到了充分展示。

咂酒的文化内涵土家族咂酒除了是文人进行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和源泉外,由此产生了大量与咂酒有关的诗歌,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和”的思想对土家族文化的影响,以及土家族人民崇尚礼仪的优良美德。俗话说:“饮食所以和欢也”。

土家族咂酒蕴涵着津液交流、共享一瓮的关系,它符合土家族人民的民族心理,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和”这个范畴对土家族民族思想的影响。饮食毕竟是民族心理的一种折射,在这个因素的主导下,卫生也就退居其次了。咂酒虽属“乡饮酒礼”,但实质上是在进行饮食和欢的活动,集饮食、聚会、娱乐于一体,成为土家族调节社会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

土家族人民还通过咂酒这种方式来履行礼仪,区别上下,明辨主客和长幼,成为土家族传统礼仪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咂酒作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表现形态,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融诗歌、传说于一体,集礼仪、哲理于一身,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得到进一步的挖掘、保护、弘扬和创新。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