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民族人物民族器乐家

铜鼓收藏家陈燿灵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连翘 发布时间:2011-11-23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前夕,我随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的大型电视文化系列片《穿越红水河》摄制组,赴“广西铜鼓艺术之乡”——革命老区东兰县拍摄该县专集《活着的铜鼓》。

铜鼓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是南方壮、瑶、苗等各民族的打击乐器,即唐代刘恂在《岭表录异》中所说的:“蛮夷之乐有铜鼓焉。”史学界有“北鼎南鼓”之说,可见铜鼓在历史上的地位。全国现收藏有铜鼓1400多面,大多数在中南、西南各省(区),广西收藏最多,东兰县就有612面。东兰的铜鼓都分散收藏在群众家中,县政协主席陈燿灵个人收藏就有76面,是目前所知全国个人收藏铜鼓最多的一个。陈燿灵收藏的铜鼓种类多样,形状各异,有石寨山型、遵义型、麻江型等等。最大的直径52厘米,最小的22厘米。最重的30公斤,最轻的2.5公斤。有平面曲腰敞底的,有凸面凸腰凸底的;有反弹琵琶“飞天”背着的,有散花天女擎着的;有古代力士举着的,有送子娘娘捧着的。有的做工十分精细,有的线条非常粗犷。有的声音清脆,有的声音低沉。有的使劲敲打方听到蝇蝇之声,有的轻轻一拨便发出洪亮的美妙之音,似欲绕梁三日,久久不息……

陈燿灵收藏铜鼓有着不平凡的经历,每一面铜鼓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三落铜鼓岸

陈燿灵出生在东兰县三弄瑶族乡三合村三结屯,这是一个壮、瑶族聚居的小山寨。壮、谣族是两个对铜鼓情有独钟的民族,每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村民都敲打铜鼓,以示喜庆吉祥。陈燿灵从小就受到铜鼓文化的熏陶,与铜鼓结下不懈之缘。

13岁那年,陈燿灵离家到20多公里外的红水河边上初中。从一个吃水都很困难的小山寨,来到波涛汹涌的红水河畔,陈燿灵的心胸骤然开阔起来。早晨,他和同学去河边洗脸,不慎滑落进了河里。从小生长在缺水的山区里的他,此时像一只旱鸭子一样在滩险流急的红水河里扑腾。同他一起去河边的几位同学,都是和他一样没有一点水性的“旱鸭子”,一个个都吓呆了。所幸的是,陈燿灵只在水里沉浮了三次,就被急流冲到了岸边。

受此虚惊之后,陈燿灵和同村的一位同学决定学习游泳。星期天,他俩偷偷来到红水河边,想背着老师同学自练游泳。他们选了一处水面比较平静的地方下水。可是,这对“旱鸭子”万万没有想到,他们刚刚下水,就被急流冲走了。原来,红水河流经的卡斯特地区,河床十分复杂,看似平静的水面下面,却暗藏着漩涡急流。陈燿灵的同学运气好些,被水冲到一块石头边,他用手抓住石头,很快就上了岸。陈燿灵被水冲走好几丈远,喝了好多水,几度沉浮,才被冲回岸边。

两次落水,陈燿灵害怕了,他决心从此不再下水。真是“越怕越见鬼”。有一次,陈燿灵和同学去河边散步,前面有一堆沙丘,他不知道这是河水把上游的泥沙冲积下来形成的,走在前面的他,一脚踩了上去,沙丘承受不了他的重量,连人带沙滑进河里。同前两次一样,他在水里挣扎了许久,才被同学救上岸来。

后来,算命先生告诉他父亲,说他三次落红水河的那个地方叫“铜鼓岸”,是水中的铜鼓救了他。陈燿灵不迷信,可从那时起他就很想拥有自己的一面铜鼓。

喜得“合命鼓”

陈家有祖传秘方,从6岁起陈燿灵就随父亲上山采草药,9岁时父亲就让他替自己为乡亲送药治病。读中学的时候,陈燿灵就常常用草药为同学治病,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称他“小陈医生”。

陈燿灵高中毕业的时候,大姐已经出嫁,大哥二哥已成家单过,三哥外出当工人。他遵循父训留在家里承担起养育弟妹的责任,那年,他18岁。

当时还是大集体,农村缺医少药。陈燿灵常利用工余和农闲时间为群众送药治病。那个年代大家都很穷,陈燿灵为群众治病没有什么报酬。他是个热心人,对群众有求必应。1974年的一天,几十公里外的一位老伯找到他,说他的大女儿结婚5年没有生育,现在病得面黄肌瘦,请他去看看。刚满19岁的陈燿灵,还未谙男女之事,让他去治妇女不育症,他真有点不好意思。但是他想,老伯不辞劳苦,翻山越岭来请自己,这是老人对自己的信任,不能让老人失望。于是,他跟着老伯来到了他家。看了病人之后,他根据自己的判断和对中草药理的理解,给了病人几味草药。

两个月后,他再次来到老伯家,想了解病人的情况。老伯高兴地告诉他,女儿吃了他开的药后,已经怀孕,脸色也红润了,现在已回夫家参加劳动。老伯对他一再道谢,说他是女儿的恩人。老伯已备了一头牛,要送上门去酬谢他。农家视牛如命,送牛是大礼了。陈燿灵说什么也不肯接受这份大礼。老伯见他诚实能干,十分赏识,有意把自己的小女儿许配给他。老伯小女儿芳龄十七,聪明伶俐,人见人爱。陈燿灵不是不动心,但他觉得帮人家做了一点好事,就受那么大的恩惠,这不是他的为人。他婉言谢绝了老伯的好意。老伯犯难地说:“侄儿,你有恩于我家,我没什么东西送你,真过意不去呀!”陈燿灵见墙脚放着一面小铜鼓,说:“老伯,你赐这面铜鼓给我吧。”老伯说:“这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你拿去好了。”陈燿灵拿着铜鼓,高高兴兴地离开了老伯家。

这是他得到的第一面铜鼓。鼓面直径只有22厘米,晕圈上铸有4对鸡、牛图案。鸡、牛、蛇在12生肖中同属一组,陈燿灵属蛇。乡亲们便把这两件事联在一起,说陈燿灵得的是一面“合命鼓”。

追“神”十二年

在陈燿灵的众多铜鼓中,有一面铜鼓背在一位仙人的背上。鼓面铸有太阳纹,四周铸有青蛙。鼓腰铸有龙和其他吉祥的图案。仙人头上长着双角,双目炯炯,右手吊着一只葫芦,拿着一方铜印,左手举着神笔,腰间佩着宝剑,脚下踩着一只兽头鱼身的鬼怪。陈燿灵称这面铜鼓为“神鼓”。

“神鼓”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红水河里有一只水鬼,壮话叫“图额”。水鬼常在河里兴风作浪,撞翻渔船,吞噬渔民,淹没庄稼,两岸人民吃尽了苦头。为了震慑水鬼,人们抬着铜鼓到河边敲打,震天动地的铜鼓声把水鬼震住了。可是,到了晚上,人们把铜鼓抬回家后,水鬼又出来作恶。这时,有一面铜鼓偷偷地从家里跑出来,下到河里与水鬼搏斗。开头,铜鼓势单力薄,斗不过水鬼。后来出来一位水神,背起铜鼓,与水鬼作战,把水鬼踩在脚下,终于把它治服了。从此,红水河两岸年年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

这面铜鼓原来收藏在红水河边的一户农家里,主人天天给它烧香,当神奉供。1976年,这户人家有人生病,来请陈燿灵去医治。陈燿灵见到这面造型独特的铜鼓,一下子惊呆了。他从小就听说过“铜鼓战水鬼”的故事,但从未见过这样一面铜鼓。他看了又看,爱不释手。主人家见他这样钟爱铜鼓,答应给他寻找一面与这面一样的铜鼓。从那以后,陈燿灵年年都去这个村子给群众治病。每次到这个村子,他都造访这家主人,欣赏这面铜鼓。后来他当了干部,也没有间断过。他治好了许多人的病以及这家主人的胃病和老年支气管炎。

12年过去了,这家主人仍然没有找到与这面一样的铜鼓。1988年,陈燿灵又一次来到这个村子。他听说这家主人的孙子被开水烫伤了,伤势非常严重,立即赶到主人家。主人的孙子正躺在床上哭喊,他的胸前、双臂、双手和双脚都被烫得起了水泡,好些地方皮肤已溃烂流水。全家人束手无策,急得团团转。陈燿灵一边安慰主人,一边给病人涂上他自制的烫伤药。两个小时后,溃烂的地方开始干水,小孙子不再哭闹了。第二天,他就能下床了。主人对陈燿灵千谢万谢,当即决定把这面铜鼓送给他。陈燿灵知道,这面铜鼓是主人家的宝物,他不能夺人之爱。主人说:“你救了我孙子的命,难道我孙子的命比不上一面铜鼓值钱吗?”执意要送给他。得到这样一面铜鼓,本来是陈燿灵梦寐以求的事,主人既然执意相送,他也不推辞了。当然,他不是白拿的,他给主人回赠了自家的祖传秘方,主人感激不尽。

几十年来,陈燿灵就是这样一边为群众治病,一边寻访收藏铜鼓。每一面铜鼓都是他辛勤劳动的结果,都是他同群众水乳交融的见证。为了更多更好地为群众治病,收藏到更多的铜鼓,他走遍东兰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到处求师会友,收集民间秘方偏方。为了得到和学会使用一个偏方,他甚至跟师傅学了四、五年。他为群众治病越多,收藏到的铜鼓也越多,同群众的关系也更融洽,工作起来也就更得心应手。还在农村的时候,他就是自治区“新长征突击手”。参加工作以后,他长期在基层,前后担任过4个乡镇的主要领导。他担任县委副书记和县政协主席后,工作虽然更加繁忙,但他一有机会就为群众看病治病。他常用利用下乡的机会采集草药。他家的一间房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中草药。干部群众经常上门向他讨药,群众根本不把他当成县里的“大官”。

近几年,县里分工由他负责旅游工作。如何发展东兰的旅游业,这是陈燿灵经常思考的问题。东兰是革命老区,又是“广西铜鼓艺术之乡”,这是东兰旅游的亮点。应当把“红色之旅”和铜鼓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打造东兰的特色旅游业。为了这个目的,他正在筹建“东兰铜鼓艺术博物馆”,把他多年收藏的铜鼓向世人展示。县政府已划拨3亩土地,因财政困难,无法给他拨款。他打算个人贷款解决建馆资金,然而个人能力有限,正为此愁眉不展。我想,在邓小平、韦拔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在出了5位共和国第一代将军和由自治区命名的“铜鼓艺术之乡”的东兰县,建造一座“铜鼓艺术博物馆”,这是一件千秋功业的大事,不应由个人承担过多的责任,有关部门应当给予支持。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