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民族人物民族科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连翘 发布时间:2011-11-23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教科文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原中国教育部副部长、原东南大学校长。

1965年毕业于南京电子工程系毕业。研究生文化。1981年获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电子学博士学位和波歇尔奖章。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后任南京工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1984年任南京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1985年任南京工学院副院长。1986年任南京工学院副院长。1986年8月任东南大学校长。1988年9月任全国妇联副主席。1993年6月任国家教委副主任,9月当选七届全国妇联副主席。1994年6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3月任教育部副部长。1988年获得加拿大康戈迪亚大学荣誉博士。长期从事电子学和生物电子学研究,在生物医学成像理论、金属无损检测理论技术,特别是超声成像方面取的成果,使用计算技术的超声回波探伤系统,198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2011.5被授予中国科协荣誉委员。

1940年出生的韦钰,是和共和国一起成长的,这使得韦钰的人生从一开始就与“第一”结了缘。“我们是新中国第一批少先队员,第一批射击队员,第一批航模队员……”她笑着说,1956年,作为南师附中的学生,她到东南大学听刚从美国回来的两个教授做报告,其中提到电子学既有理又有工,特别有挑战性,很有前途。结果她第二年就报考了南京工学院(现在的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

1961年大学毕业的韦钰,受益于陈毅的“高教61条”,毕业后被选拔为本校的电子工程系在职研究生,不仅成为新中国大规模正式培养的第一届研究生,也成为当时唯一完整完成全部研究生培养过程而毕业的研究生。在经历了10多年的蛰伏苦闷期,

1978年,她赶上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出国潮。当年全国首次选拔100名留学人员,50名去美国,50名去德国,她有幸成为去德国留学的50名留学生之一。

回国后,她的研究由电子学转向国内还没有人做的生物分子电子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学科。她在国内建立了第一个分子与生物电子学实验室,创建了国内第一个“生物电子学”博士点。

1986年,韦钰开始担任东南大学校长,那一年,她还不到47岁,是当时我国第二位重点大学的女校长。

在中国打开远程教育大门

韦钰突出的科研成果,非凡的行政魄力,1993年韦钰被任命为教育部副部长,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有专业背景的她为中国打开了现代化远程教育的大门。

1994年,到世界银行开会的韦钰,听说了“信息高速公路”这个新事物。搞电子出身的韦钰敏感地感到这是未来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不久,教育部和国家计委就形成了建设“中国教育科研网”的建议报告报批,开始着手打造“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教育科研网”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体系,对培养人才和中国整个网络事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

“明天女教师培训”计划是韦钰在教育部任职期间利用远程教育惠及边远地区方面所做的另一个有益尝试。为了改变偏远山区的教育,韦钰辗转筹措资金,得到了李嘉诚基金会的支持,开始挑选了30个广西农村女教师到北京接受为期20天的远程教育培训。结果这些来时连打字都不会的女教师不仅学会了打字和接收卫星传播的课程信号,现代化的技术还让她们变得自信而大方。投资方因此追加资助10000名计划的名额,同时,国家也在地方增设了农村教师培训计划。

这项工作在国际上影响非常大,韦钰因此获得了“联合国特殊贡献奖”,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60年做出贡献的60位女性”。

2002年,从教育部副部长岗位退下来之后,韦钰一直在倡导“做中学”项目。韦钰告诉记者,“做中学”是一项着眼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合格公民而启动的教育改革项目,主要是在幼儿园和小学进行基于动手做的探究式科学学习和科学教育。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