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民族人物民族歌唱家

舞台上的艺术精灵吴碧霞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连翘 发布时间:2011-11-23

如果你现在还认为,唱花腔的唱不了民歌,学民族唱法的驾驭不了美声,吴碧霞绝对让你大跌眼镜,她以深厚的功力和演唱技巧,打破了声乐领域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国际音乐界最重大赛事———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大赛上,她的表演让评委们激动不已,美国评委干脆称赞“她本身就是音乐”。她9月5日和9月9日在北京举行的演唱会,不但票房超过九成,而且上座率超过100%———400多个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学生翻墙而入,有的人在北京住了一个星期,就为了听这次演唱会。

近日,吴碧霞来到广东星海音乐厅举行巡回演唱会,记者采访了这位中国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师。

舞台上的艺术精灵

12岁就开始登台表演,14岁上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上大学,念研究生,吴碧霞升学不是保送就是考第一名。在师从邹文琴教授学习多年民族唱法之后,她罕见的艺术天赋打动了中国音乐学院教美声的郭淑珍教授。由此,吴碧霞成为中国声乐界第一个双主科导师的研究生。

从一开始演唱民歌的小姑娘到现在跨民族、美声两大唱法的歌唱家,吴碧霞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具有极其罕见的包容性的声音、高超控制技巧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在放歌的瞬间就将观众带进艺术的殿堂。

她的声音不但出奇清澈,如水晶般纯净,而且充满磁力和弹性,在HiF以上区域都游刃有余。同时,她在强音上有出众的爆发力,弱音又显示出极强的控制力,强弱、高低转换流畅自如,了无痕迹。一般来说,女高音在演唱花腔段落时音色控制大都不如中高音区,节奏只能求稳,力度勉勉强强。但吴碧霞在以上三点都相当出色:晶莹剔透的花腔、从容略为拉宽的节奏、精美的力度对比。难得的是,她的演唱技巧高超却不炫耀,更注重以真挚饱满的感情打动听众。

吴碧霞出色的不仅仅是声音。这位出身于戏曲之家的抒情花腔女高音,受戏曲“手、眼、身、法、步”等表演方式启发,在舞台上常常调动一切手段,全方位阐释作品。9月12日在星海音乐厅的演出中,她时而用娇俏流盼的眼神表现民歌中的少女,时而用戏曲的功架配合《长相知》的演唱,时而又用稚趣的动作、惊奇的表情塑造《林中小鸟》里的木偶……她这种“浑身是戏”的方式,难免引起关于“不规范”的非议,但观众显然非常喜爱,“听吴碧霞演唱不如看吴碧霞演唱”,她的演唱不但常常“招致”暴风雨般的掌声,而且每次都要返场三四次。

先开放自己再放声歌唱

走下舞台,吴碧霞对艺术的“开放”与“固执”都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很多人认为,民族唱法和美声南辕北辙。吴碧霞则表示,它们只有量的不同,没有质的区别,“不可跨越”更多是人们认识上的问题。她在硕士论文《试论“鱼”与“熊掌”能否“兼得”———论中外作品演唱的歌唱观念和思维方法》提出:一个人的歌唱机能完全具有足够的张力容纳中西方的声乐艺术,最重要的是这个人从主观上必须具有开放的歌唱观念和灵活的思维方法。在采访中,吴碧霞多次对记者强调,艺术方法只是工具,不是对表演的约束,亦步亦趋将扼杀艺术最迷人的部分———创造性和想象力。

本着开放的原则,吴碧霞喜欢“拿来主义”———歌唱的具体方法无所谓西方古典的、中国民族的,还是当代流行的,“最能打动人的就是最好的”。为了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她要求自己深刻理解作品的人文环境,要求自己在张嘴出声之前,心里先听到具有准确音色、力度、弹性表现的声音效果。“回到自然、自由的歌唱状态中,艺术才能以情动人”,吴碧霞由此做到了很多人觉得不可能的事:无论民歌还是美声,“唱什么像什么”。

虽然吴碧霞“中西合璧”的尝试已经引起争议,但她仍坚持自己的主张:在研究生期间学习美声的同时,顺利完成了反差极大的河北梆子的学业。她表示,自己这次亚洲巡回演唱会都是中外歌曲对半,不为了炫技,而是希望更多的人来研究这个课题。

因为开放,吴碧霞对西方音乐艺术从开始的反感、认为它“粗俗”,到最后喜欢上了它,并成为个中的顶尖高手。因为开放,吴碧霞面前展开了自由创作的广阔天地:她在9月北京的演唱会上,演绎了通俗流行的《橄榄树》;在10月即将到来的北京音乐节上,她将出演郭文景的两部现代作品《蜀宫夜宴》和《孔乙己》。

站在艺术新天地的门槛上,吴碧霞,这位中西合璧的“夜莺”又将怎样鸣唱?

吴碧霞所获奖项

吴碧霞以中国民族唱法在1996年全国声乐比赛中荣获一等奖,1997年荣获国际青年艺术节一等奖。研究生学习期间,吴碧霞于2000年在第一届中国国际声乐比赛中荣获第一名,同年在西班牙毕尔巴鄂国际声乐比赛获得第一名,后又在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的声乐比赛中获得第二名。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