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羌族羌族古迹

羌族古迹“飞沙关”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连翘 发布时间:2011-11-17

飞沙关,又名风头关,为《松游小唱》中所述“三脑九品坪十八关,一锣一鼓上松潘”中的“十八关”之一,地处汶川县绵虒镇高店村境内。

相传,唐时杨贵妃进京途中,因天晚宿于该地,见月色较好,星光灿烂,河水清清,花香袭人,于是决定乘夜色去岷江河中沐浴,洗去一路风尘,不想被人偷窥,杨贵妃怒而扬沙,从此这里不再月明风清,而是狂风大作,飞沙射人,飞沙关由此得名。

该关是刳儿坪向下延伸的山脊,直抵岷江江心,悬崖近百米,岷江鼓浪击崖,轰然飞沫,跌落成漩。 1952年前,这里悬崖绝壁,山路仅能通一马。关上有一券门,门上有一长方形石匾,上刻“飞沙关”三大字,今已经毁。今崖上有圣母祠,已废,侧壁有诗刻,为清人孟维聪所作。1953年在崖中凿一洞,成阿公路穿洞而去,为该路唯一隧道洞。飞沙关四周灌木零星,蒿草遍野,川西王百合,开于初夏。

据《汶川县志》载:县治二十余公里处有飞沙关,山上有一平地,地名石纽山刳儿坪。《禹志》云:禹生于石纽。《益州记》述:石纽山者,今其地名刳儿坪,坪上原有禹王庙,圣母祠,社稷,今已毁,尚有遗志。飞沙关口绝壁上刻有“石纽山”三个大字。字迹苍劲古朴,传为唐时李白手书题记,勘称书法艺术之精品。

石纽山,因山石成纽状而名,昔为交通要塞、军事关隘,岩石上刻“石纽山”三字,字大如盆,石刻右侧有圣母祠,为石木结构,内塑神像,圣母头缠长帕,身着华丽羌服,庙旁有一塔,名“双镇塔”,文革时被毁,至今尚存塔基。

今日之飞沙关,仅为成阿公路上一隧道。石纽山下,整日汽车川流不息,然而,倘若你此时登山而上,可寻觅千古禹迹,一览至今保留于飞沙关岭上的石刻诗文:“巍巍高岭挂斜辉,渊下何年浴贵妃,日照华清娘子倦,钱盈萧褓羯儿肥,紫茵已断霓裳舞,白垄空传土尘纷,回首泰陵遗妻在,可怜风扑乱沙飞。”“石纽山前沙尚飞,刳儿坪上黍初肥,茫茫禹迹今何在,喋变羌山汗湿衣。”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