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民族新闻

新疆塔城牧民实现定居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hzf 发布时间:2013-08-07

在新疆塔城29个民族中,有哈萨克、蒙古族、达斡尔族等一些传统的游牧民族。如今,这些民族基本过上了定居生活。

从塔城市往西南约30公里,是闻名遐迩的库鲁斯台草原,这是中国第二大连片平原草场,新疆第一大优质草场。那里的草原一望无际,并有上万亩的野柳林。在库鲁斯台草原,可利用草地面积315万亩,是塔城市重要的农牧产品生产基地。由于库鲁斯台草原水草资源丰富,历来是塔城各族人民赖以生存、并进行畜牧业生产的重要基地。

在库鲁斯台大草原上,汇集了10余条支流的额敏河自东向西南流过,形成了号称“地球之肾”的大片湿地。改革开放后,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对库鲁斯台草原的投入逐年加大,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塔城市通过对国内外消费市场发展趋势及本区内的资源现状分析,将畜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点优先发展,库鲁斯台草原综合治理和利用再一次成为塔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在塔城,当地牧业人口9.9万人,过去由于牧民定居比重少,草场超载、退化等因素,导致许多牧民因灾返贫。到2007年底,全地区仍有2.1万名贫困牧民,占牧民总数的20%以上。加快牧民定居比重是牧民脱贫的重要举措。

从2006年到2007年,全地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定居资金2.5亿元,其中牧民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1.54亿元,占资金总额的62%,新增定居牧民5330户。

据当地负责同志介绍,塔城地区要求每个定居点不少于100户,每户保证3亩以上宅基地,一套60平方米以上住房,一座12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化暖圈,配套45亩草料地。对经济条件差的要求先种草种料、建设棚圈和简易住房,把牲畜定下来,以后有条件再建正式住房,不能出现“卖光牛羊搞建设”的现象。

为了解现今牧民定居的情况,我们来到库鲁斯台草原齐巴尔吉迭定居新区,这里目前已入住牧民700户,5000多人,实现了水、电、路三通,学校、卫生院、兽医站等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据巴尔吉迭定居新区管委会主任介绍,这片牧民定居新区的建成,得益于塔城市紧紧围绕突出加快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两大主题的要求,打破了行政区划界限,按照“两年定居、三年规范、五年完善”的发展思路,以“社区引领、企业带动、分户经营、统一管理”的模式,把塔城市9个乡镇没有实现定居的1000多户牧民全部集中定居在这里,才建立了这个塔城市千户牧民新村。

当地干部介绍说,塔城市对已定居牧民提出了“不仅要定得下,更要稳得住能致富”的思路。积极推广各项畜牧业实用技术和管理方法,利用定居点完善的暖圈设施,发展冬羔和早春羔生产。

定居后,冬羔生产率和牲畜越冬死亡率这一升一降,每年多繁殖的牲畜总价值达2640万元,人均增收260元。此外,为强化防疫工作,每个定居点都设有专职兽医和动物防疫员。针对牧民不会种植饲草,地区及各县(市)共下派农业、畜牧技术员480余人,每人包5户,对草料地实行统一供种、统一耕种、统一技术指导,确保当年耕种当年见效。

巴尔吉迭定居新区干部说,这里“两年定居、三年规范、五年完善”的发展思路是2005确定的。当时地委、行署经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决定在全地区启动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年活动。他们的想法是:以牧民定居为主线,以牧民增收为核心,举全区之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造传统畜牧业,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区实现1.62万户牧民定居,定居比例达到90%,以牧民定居助推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要牧民摆脱多年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实现定居,转变牧民思想观念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此后3年,塔城地区先后组织156个宣讲组、4600名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牧区一线,给牧民算细账,对比分析游牧和定居的利弊,动员和引导牧民转变观念,革除传统游牧生活习俗;同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要求村队干部和牧民党团员率先定居,在牧民定居工作中先行一步,然后组织牧民观摩,激发了广大牧民定居的积极性。裕民县就是通过奥地亚牧民定居新村的示范带动,使全县1539户牧民全部实现了定居。

据当地干部讲,当时牧民从山上下来住了几天,突然有一天集体消失了。干部们当时很不理解牧民的行为,可后来才明白,这是山下定居点缺乏牧民必要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所致。

实践使塔城地委一班人认识到,引导牧民定居,建设高标准饲草料基地是定居牧民生产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牧民定居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地区按照“定人先定畜,定畜先定草”的原则,下大力气解决牧民定居配套草料地问题。一是通过经济补偿、土地置换等方式,收回已发包的国有、集体土地;二是按照《草原法》有关规定,对现有土地和草场进行全面清理,收回非法开垦和改变草场用途的土地;三是选择水土条件较好的土地,经有关部门批准,进行开垦,努力扩大定居牧民草料地规模。三年来,全地区共清理、回收土地18.9万亩,打机电井378眼;新建草料地10.2万亩,为定居牧民提供了必要的生产资料保障。

有了草料基地,让牧民学会种饲草料又成了十分关键的环节。他们通过举办农技学习班、现场指导等形式,由技术人员面对面、手把手向牧民教授种田知识。同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定居点开展包户服务,实行统一供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分户经营,确保当年耕种、当年见效。他们坚持把此项制度贯穿于定居工作的全过程,直至定居牧民能够独立耕种管理草料地。

牧民定居,既需要政策扶持,更需要资金支撑。为此塔城地、县、乡三级结合实际制定牧民定居优惠政策,地区对每户定居牧民补助1000元,抗震安居房补助2000元,机电井补助4000元,定居第一年所需草料籽种、机耕费、采光板等补助3000元;各县(市)根据自身财力,每户补助4000元至8000元,各乡场每户补助2000元至4000元,并为每个定居户无偿划拨3亩以上宅基地。地区相关部门根据职能各负其责,抓好定居点道路、水电、学校、医院等配套公共设施建设。

同时,积极鼓励牧民从事育肥业、畜产品加工业,发展二三产业,外出劳务创收,使牧民从传统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中脱离出来后,从事技术含量较好的现代农业和畜牧业,走上了“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发展路子,电视、电话、冰箱、摩托车、电脑等已进入寻常牧民家。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