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民族建筑民族家居

安徽的西递村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连翘 发布时间:2011-11-21

安徽省南部的黔县西递村是明清(公元1368—1911年)古民居保存得相当完好的一个村落。这里绿树掩映中的白墙青瓦房舍以及祠堂、牌坊、楼阁,无不体现出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和古风古韵。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明清民居博物馆”的西递村虽是一个小山村,在古代却出过许多大人物。据一些资料记载,仅明清以来全村在外地做官的就有百余人,此外还有许多腰缠万贯的富商巨贾。他们在衣锦还乡时为了显示宗族门庭的气派,不惜重金大兴土木,修祠堂、建宅院,从而形成了西递村600座宅院、两条主街、99条小巷纵横交错的庞大建筑群。到现在,村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还有120多幢。

徽派建筑有“无山无水不成居”之说。因此在选择村址时十分注重环境的自然情趣和山水灵气。西递村应该说是十分典型的。它依山傍江,四周一片葱绿,令人神清气爽,是理想的栖居地。

走进西递村,我立刻就被那一幢幢结构奇巧、营造精美的宅院吸引住了 。那玲珑剔透的镂空石刻漏窗、那飞檐翘角的青瓦门楼是那么典雅古朴;那高高的白墙下面的深深的巷道和那摆满花盆的庭院,显得那样安宁、和谐。而难得的一两声狗叫鸡鸣又让人觉出几分恬静、几分神秘。

早就听说徽派建筑的石雕、砖雕和木雕最为著名,被誉为“三绝”,此行得以大饱眼福。在这里,房屋的门框、窗棂、花墙多为石雕;屋檐、门罩、墙壁多嵌砖雕;而庭堂、板壁、梁柱则为木雕。雕刻形式之多、造型之美、手法之新,实属罕见。所雕鸟兽形态逼真,花草情趣盎然,人物形神兼备,真让人眼花缭乱。这些雕刻就其艺术特点来说,明代的追求雍容大方、疏郎淡雅,而清代的则讲究玲珑精巧、细腻别致。

徜徉中我发现,小巷两旁几乎所有的人家都引水入院浇灌果树花木,不少宅院庭院深深,树木花草繁茂,透出一种恬静的闲情逸致。更有一些大户人家的庭院,亭阁错落,长廊曲折,假山玲珑,池清鱼动,一派动人的山水景致。

西递村的房舍都为两层建筑。一层的正厅是一间敞开式的客堂,是一家人吃饭、招待客人的地方。客堂的两侧是卧室。在西递村,卧室是不允许外人进入的。在客堂和卧室之间有窄小的梯子通到楼上,上面的房子大多是堆放杂物的仓房,也有作儿女们的卧室的。

在我走访的十几户人家中,有一种雷同的摆设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置放在厅堂四周的古朴典雅的楹联条屏,上面书写的内容一般是一些为人处世富于生活哲理的警句箴言。质朴的言辞之中透出一种豁达开朗耐人寻味的意蕴。使人体验到中国农村特有的文化气氛。难怪我所接触到的村民,无不显示出一种宁静、安详和恬淡的神情,这大概就是受到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培养熏陶的缘故。听说当地人正在整理这些楹联的警句箴言,准备出版。

不知不觉已近中午,热情的当地人邀我们共进午餐。趁主人准备之际,我又对这幢建于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的古屋进行了一番观察。与其它的宅院类似,推开古宅的大门即是一个长方形天井(宅院中的露天空地),梁枋柱础雕镂十分精细自不必说。上厅正面挂有中堂、对联,还有红底金字的木质漆联,两侧是书画条屏。条几上摆放着一个古老的瓷瓶和一面镜子、一座自鸣钟。厅上是八仙桌、太师椅,还有高腿铜痰盂和古老木质排扇。步入内室,只见长条桌上放着文房四宝、古瓷帽筒,一切显得那样古雅清净……

“开饭喽”,主人在堂前招呼。等我们一行坐定,我才发现黔县式的“锡格”(锡制的食器)里,盛着各式各样的自制糕点,有传统的葱卷和麻心酥夹,接着又上了五香茶叶蛋。农家自己用糯米酿制的米酒醇香诱人、回味无穷。而黔县的地方风味香菇焖鸡、鲜笋烧焖蹄膀、红烧鲤鱼以及马兰头、蕨菜、腊八豆腐等菜肴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告别主人时,已是下午两点正了。此时的西递村一片寂静。沿着青石板铺筑的路面,我们来到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修筑的“大夫第”前。这座古建筑的彩楼就是当时小姐们抛彩球、选佳婿的地方。这种习俗起于何时,没有人考证过。安徽传统戏曲《三击掌》反映的就是这种习俗。黔县旅游局已把这一习俗作为民俗旅游新项目加以开发,游人招徕。

夕阳西下, 我们告别了这座古老而美丽的村庄。据了解,西递村曾经是一个长期被人遗忘的山村,只是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它才被发现,而且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前些时一位外国建筑学教授来此考察,对西递村的古民居赞不绝口,说这里的建筑特色很摩登,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间艺术杰作。还有人说,这里是建筑师、规划师、园艺师、画家、雕刻家、工艺美术家获得创作灵感的源泉。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