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德昂族德昂族人物

尹香芳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连翘 发布时间:2011-11-07

尹香芳,一位能歌载舞、性格外向、唱响潞江坝,唱向京城的德昂族妇女。第一次走进潞江芒颜这个特少民族——德昂族村寨,就有一种亲近之感。来到村公所,一位身穿德昂族服饰的妇女用她甜美、纯净的歌声伴着舞蹈迎接我们的到来。经村支书介绍,才知晓这位妇女正是我寻觅已久的民间艺人尹香芳。

42岁的她,不但能自编歌曲、舞蹈,并带领着一个表演队,这支在当地较为出名的潞江德昂族民间文艺歌舞队是由她于2000年一手组织起来,当时队里共有21人,如今人数不变,只是新人添了不少。

尹香芳从12岁开始,就跟在歌舞妙蔓的姨妈身边,聪明伶俐的她,一见到亲朋好友在家喝酒唱歌,就向姨妈请教歌曲的调,再慢慢的跟着哼唱。姨妈每逢参加演出也喜欢带上乖巧的她,从此,“小小演员”这个称谓在村里众人皆知。30年过去了,小演员已步入中年,不变的是,文艺工作一直伴随着她。每逢节日、政府组织活动、接待各级领导等她都带上表演队去表演,每次都赢得客人的赞赏,逐渐演绎出德昂族自身的民族风格。

富有音乐天赋的她,并不像大多农村妇女一样只满足于耕田种地的生活,她有着更高的追求并一直努力着。

1986年,她作为7位省代表中的一名去北京参加民间民俗展览。来到北京,由于方言的浓厚韵味,在参展会上造成了语言交流上的困难,这并没有成为她的障碍,反而使她刻苦攻学普通话,一个月后便能与老外们交流时说上一口正宗的普通话了。

白天在综合馆织布,晚上在文艺馆参加歌舞表演,这种充满乐趣的“上班”一晃就是半年多,当时她只是20岁的大姑娘。此次代表云南省去北京参加活动,使她对歌舞与少数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追求。从北京回到家乡后,音乐与手工作坊更是作为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晃到了2006年,她第二次被省妇联挑选为文艺先进个人赴京进行培训,内容包括养猪、大棚蔬菜、农家乐管理。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这位已到中年的妇女又一次学到了实用的科技技能,回乡后便带领出一批批德昂致富女能手。

多次被评为“劳模”、“代表”

几十年来,她无数次参加文艺表演,至于得不得奖,却很不在乎,她觉得最重要的是在表演时观众是否和她一样开心。说到奖项,曾拿过保山(永昌)2000年民族民间歌会三等奖、云南省2006年酒歌比赛铜奖,2005年省级“文化民间艺人”。

一路走来的她,深受大家的喜爱,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位民间艺人,曾担任第1、2届市人大代表、第6、7届乡人大代表、第2届镇人大代表。除此之外,1999年被评为省劳模,2005年被评为市劳模,同时还是市文联代表、市妇联代表。

热爱歌舞的她,尤其钟爱本民族的歌舞,直到2000年初期,她们的乐器还非常稀少,当时尹香芳有点纳闷 ,由于自己对民歌的由衷爱好,2002年她用几年攒起的积蓄1600元买了两个象脚鼓。有了乐器,她便有了创作的基础。她十分注重对德昂族文化的挖掘,把德昂族的传统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歌舞之中,编导出水鼓舞、八步舞、搓麻舞、拜佛舞、采茶舞等能体现德昂族文化的一批批优秀舞蹈。说起象脚鼓,她还简单的介绍了德昂族与傣族象脚鼓舞步伐的不同之处,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两个族别象脚鼓的差异就是“德昂族的狂野,傣族的温柔”。

对于很多少数民族来说,织布只是生活中的一种小技能。然而,德昂族的手工织布已渐渐减退,整个芒颜村仅有10多人会这种技能了,而尹香芳就是其中的一位,换句话说,除了但当表演队队长的职务外,还担当着织布的领头大将。

对于德昂族的这些织品,如腰带、拢巾(相当于围裙)、挎包、背裹、烟袋等都是作为当地人民各种节日赠送的佳品。自然而然,过年过节是她这门“生意”的红火日子。据尹香芳介绍,她的纺织品已经被远方的客人主动上门订购,不过最多的还是演出服。尹大姐还说到,德昂族不同年龄段穿的服饰自然也不一样,已婚与未婚的女士、男士的着装都非常的有讲究,说到这里,尹大姐把她身穿的这套服饰一一讲解了各个部位穿戴的不同之处。由于手工作坊的程序与速度都非常的慢,一套全整的服饰价格最低也要1000元,由此看来,纺织给她带来快乐的同时还带来了经济效益。

“打起德昂金锣鋩,跳起德昂水鼓舞;高黎贡山在起舞,潞江江水在歌唱;唱上一支心中歌,富饶美丽的潞江坝”……几句嘹亮的歌声打破了我们的交谈,她对民歌随想随唱的情感让我不得不佩服,难怪平时在田间地里她也会情不自禁的唱起来、跳起来。这首是她自己创作的歌曲,朴实简单的歌词唱出了他们本民族的特色,连村里的小孩们都会哼唱。根据潞江坝的民间特色与德昂族的民族风俗,她自编自导了不少的作品,如原生态的歌、歌伴舞、就拿她的这首《敬酒歌》来说吧,简直已成为村里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们欢愉的首选歌曲,看来她的FEN还不少呢。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千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