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布朗族布朗族人物

岩宽香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连翘 发布时间:2011-11-03

从住茅草棚到“百万富翁” ——布朗族老人岩宽香家的30年变迁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的岩宽香老人,是远近闻名的“百万富翁”。拥有百万家产目前在中国沿海的大城市已算不得什么,但对于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布朗族群众来讲,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日前,记者来到布朗山新曼娥村走访了这位“致富能人”。在一幢面积达500多平方米的布朗族民居里,年近花甲的岩宽香老人热情地斟上普洱茶,谈起了他家30年来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交通闭塞,道路崎岖,新曼娥村的布朗族群众终年过着与世隔绝、刀耕火种、刻木记事的游耕原始生活。上世纪70年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广种薄收,新曼娥村的村民长期处于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的境况。“那个时候,我们住茅草房,经常吃包谷面、穿补丁衣服,几个月能吃到一次肉就很高兴了。”岩宽香说。

岩宽香说他家里当时有三个劳动力,每年种10亩山地,收获20多挑谷子,只能维持半年的口粮。剩余的半年只有靠野菜和玉米糊度日。茶叶是唯一的经济产业,但是价格非常低,路不通也难得卖出去。村里家家户户都住茅草房、叉叉房,“头顶云雾脚踩露霜,盐巴辣子腌菜汤”就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到了1978年,村民的年人均纯收入还不到50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岩宽香老人笑着说,“一开始农田承包到户后,我们还不敢种,担心政府又把田收回去,让我们白辛苦。后来是乡里的干部来做工作,说国家的政策就是鼓励农民种好田,勤劳致富,我们才放开手脚干活。”

从1985年起,布朗山开始恢复茶叶生产,岩宽香看好中央鼓励利用当地资源优势致富的政策,除了承包的两亩茶地外,他和两个儿子开垦荒山荒坡种植了十多亩茶叶。“我们布朗山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地,早在1000多年前就开始种茶,布朗山茶叶在清朝康熙年间可是上贡的极品。”岩宽香说,“我们这里的茶叶根本不用做广告,每年还没有到采摘的时候就有各种茶厂的人前来订购了。”

茶叶有销路,赚钱容易了,岩宽香的视野也更开阔了。他用卖茶叶赚的钱买牛、买拖拉机,加快发展速度。在科技人员的帮助下,他采用茶叶种植新技术,按照市场需求,扩大无公害优质茶叶的种植面积,并且加快良种推广步伐。借助现代科技,到2006年底,岩宽香已有40亩良种茶园,还种植了十多亩橡胶,同时养了几十头牛,成了当地的“百万富翁”。

有了百万家产后,岩宽香并没有“金盆洗手”。他适时按照国家政策对自己家里的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他借两个儿子成家分家之机,把财产进行了合理分割,使全家走上了多种经营的道路。

记者来到岩宽香的小儿子岩香约的家里,一进门就见到墙上挂着一大幅婚纱照,是岩香约和妻子玉章丙结婚时花了500多元在勐海县城里拍的。不久前他刚买了一辆“皮卡”车,家里各式家具、数字电视、组合音响、冰箱、程控电话等一应俱全。

“我哥哥主要种茶叶和橡胶,也养一些牲畜;我现在除了跑运输,还种了30亩茶叶,今后准备开个加工厂,专门生产布朗山的普洱茶,一定要比父亲干得还好。”说到这里,26岁的岩香约眯着双眼,一副憧憬未来的陶醉样子。

如今,新曼娥村已经成为布朗山有名的“小康村”,村里道路宽敞笔直,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曼娥村现有83户339人。98%以上的农户搬进了新居、购置了家电,大多数村民有摩托车和拖拉机,很多村民还买了小轿车和卡车。近年来全村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另外还有多名学生考入省内外的大中专院校。同时新曼娥村的村民还全部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007年,村民的人均纯收入接近3000元,是1978年的60倍。

当记者问岩宽香是不是布朗山的首富时,他连连摆手,笑着说:“像我这样的不算富,勐昂村民小组的布朗族妇女玉班叫承包了360多亩茶园,专门有个普洱茶加工厂,家里盖了三层的大楼房;新曼娥村的岩香帕早就买了两辆车了,他们才是真正的富户。”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董华明
下一篇:俸春华